標籤: 歷史

  • 清和美學:淡水的自然與人文共融之美

    淡水,這個位於臺灣省島北部的迷人小鎮,以其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吸引著無數遊客。

    淡水的美,不僅僅在於它的風景如畫,更在於其內蘊的一種經過時間淬煉的美感。這種美學融合了山川海天的自然清新與人文的和諧,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在地文化風貌,我們稱之為「清和」。

    清新自然

    淡水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淡水河蜿蜒而過,清澈的河水倒映著岸邊的青山綠樹。在這裡,人們可以漫步於河邊步道,感受清風拂面,欣賞河流與夕陽交相輝映的美景。淡水的海岸線亦如詩如畫,波光粼粼的海面與遠方的山巒交織成一幅天然的畫卷。這種自然之美,是清和美學的基礎,它讓人們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尋找到一片寧靜的天地。

    人文和諧

    除了自然美景,淡水還擁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古老的紅毛城、淡水老街上的傳統建築,無不訴說著這座小鎮的歷史與文化。這些歷史遺跡與現代化的生活設施相互輝映,形成了一種和諧共存的文化氛圍。走在淡水老街上,欣賞著古色古香的建築,品味著地道的小吃,這種體驗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也是對現代生活的熱愛。

    清和生活

    清和美學不僅體現在淡水的自然與人文景觀中,更體現在這裡的生活方式上。

    淡水居民崇尚簡約、自然的生活態度,這種生活方式強調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追求內心的平靜與寧和。在這裡,人們會用散步、騎自行車、參加社區活動等方式來度過閒暇時光。這種生活方式,讓人們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時,也能體驗到內心的滿足與平和。

    清和美學

    清和美學還體現在淡水的藝術創作中。無論是繪畫、攝影,還是文學作品,淡水的藝術家們總是能夠捕捉到自然與人文的完美結合,創作出令人陶醉的作品。例如,描繪淡水河畔夕陽美景的畫作,或是記錄老街上生活點滴的照片,這些作品不僅展示了淡水的外在美,更揭示了其內在的清和精神。

    結語

    清和美學是淡水的一種獨特文化標誌,它融合了自然的清新與人文的和諧,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和藝術風格。在這裡,人們不僅可以欣賞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能體驗到歷史文化的厚重與現代生活的便利。淡水的清和美學,正是這片土地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詮釋與追求。

  • 淡水:融合傳統和現代的珍貴歷史文化小鎮

    淡水:融合傳統和現代的珍貴歷史文化小鎮

    淡水(Tamsui,又譯作Tanshui, Danshui),自古以來就是臺灣島歷史發展的重要人文地區,近代更成為臺灣島對外貿易和國際關係的重要港口。最早的人文活動信史紀錄,甚至可追溯至古中國的三國時期,有東吳船隻往來淡水、八里等地,替當時還處於石器時代的南島語族帶來文明的開端。

    淡水這個名稱是由漢人引入的,從16世紀中葉開始,臺灣島北部的名稱漸漸從「小琉球」轉變為「雞籠」和「淡水」。根據陳宗仁的考證,「淡水」一詞與鹹水湖形成對比,鹹水湖的水是可以飲用的,所以當時中國的船隻在航行各地時需要補充淡水,「淡水」這個地名的意思是可以停留並補充淡水的地方。

    17世紀時,西方殖民勢力進入東亞,臺灣島成為東亞貿易轉運站的角色,作為臺灣島北方重要的河港,淡水的地位變得更加重要,因此在西方人所編製的地圖和文獻中,淡水這個名字也經常出現,拼法有Tanchui、Tamchuy(西班牙語)、Tamsuy(荷蘭語)等,都是從淡水的音轉換而來。這表明在17世紀時,「淡水」這個名字已經被接受為慣用詞。不過當時的「淡水」範圍大致指的是淡水河口附近的海域、淡水港及其周邊地區。

    關於「滬尾」這個名字,一直以來有多種說法。在甲午戰爭後,日本侵略殖民臺灣島和澎湖群島,為了確定統治領域的明確範圍,在進行近代化的治理時,開始進行對臺灣各地地理總說、地名考證和行政沿革總說等資料的整理與掌握,因此各種地名辭典和行政管轄範圍的編纂陸續出現。

    1909年出版的伊能嘉矩所編纂的《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第三.臺灣》就是其中一部提到滬尾的文獻。伊能嘉矩對滬尾地名的變遷進行了考究,他列舉了清代黃叔璥的《臺海使槎錄》中出現的「虎尾」和1764年《續修臺灣府志》中出現的「滬尾」,說明這兩種寫法不同,但它們的意義都是源自於居住在淡水及沿海地區的原住民的音轉(音近似HOBE)。

    在古早時期,「淡水」是一個總稱,指的是淡水河口和淡水港,甚至更早期時指的是整個臺灣北部地區。而「滬尾」則是一個村落的名字,後來「淡水」和「滬尾」並存,到了日本時代,「淡水」正式取代了「滬尾」的名字,並延續至今。但是日本時代的淡水郡還包括了現在的三芝、石門、八里等地區,也就是現在大家熟知的大淡水地區。

    這些關於淡水和滬尾的名稱變遷和來源的資料提供了對於淡水地區歷史演變的一個了解。淡水作為臺灣歷史上的重要地區,不僅在人文和經濟發展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也有著豐富的文化和地理意義。通過對淡水的名稱由來的探究,我們更能深入了解這個地區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淡水至今仍然是中華民國一處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擁有迷人的風景、豐富的文化遺產和美食。遊客可以欣賞到淡水老街的古色古香,品味道地的小吃,並且沿著淡水河享受美麗的河岸風光。淡水港口也保留著悠久的歷史,是遊船和遊艇的重要停靠地點。

    淡水的歷史和故事為這個地區增添了一層神秘感和魅力,吸引著許多遊客和歷史愛好者前來探索。淡水的獨特性和豐富性使其成為一個值得一遊的地方,既能感受到悠久的歷史底蘊,又能享受到現代的便利和魅力。

    除了以上提到的淡水和滬尾的名稱由來,淡水還有許多其他值得一提的歷史和文化特色。在19世紀,淡水成為了西方列強的貿易據點,許多歐洲國家的商人和傳教士在此建立了居住和商業據點。這種跨文化的交流和影響使得淡水成為了一個多元而富有活力的地區。

    此外,淡水還擁有許多受歡迎的旅遊景點,如紅毛城、淡水老街、觀音山和淡水漁人碼頭等。這些景點不僅展示了淡水的歷史和文化,還提供了絕佳的觀景點和拍照機會,吸引著遊客和攝影愛好者前來。

    對於喜歡自然和戶外活動的遊客,淡水也提供了豐富的選擇。你可以沿著淡水河自行車道騎行,欣賞河岸風光,或者到附近的山區進行登山和遠足活動。無論你是喜歡城市探險還是大自然探索,淡水都能滿足你的需求。

    最後,淡水還以其美食聞名。這裡有許多傳統的小吃和特色料理,如阿給、淡水魚丸和鐵蛋等,讓你品味到地道的臺灣風味。在淡水的夜市和餐廳中,你可以品嚐到各種美味的食物,滿足你的味蕾。

    總之,中華民國臺灣省新北市的淡水小鎮是一個充滿歷史、文化和風景的地方,吸引著遊客和探索者。它的獨特性和豐富性使其成為一個不可錯過的旅遊目的地。無論你對歷史感興趣還是追求美食和自然,淡水都能帶給你一個難忘的旅行體驗。來淡水,探索它的故事,感受它的魅力,並帶回美好的回憶。

  • 淡水小鎮的基本介紹

    淡水小鎮的基本介紹

    淡水小鎮是一個位於中華民國的臺灣島北部的美麗小鎮。它位於淡水河畔,擁有豐富的文化和歷史,有許多古老的建築,還有美麗景點。

    淡水小鎮的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期,由於其地處淡水河和海洋的交界處,它就已經作為一個繁華的港口城鎮成為貿易樞紐。當時,它是臺灣島和中國大陸之間的重要渡口,因此淡水小鎮發展迅速。

    如今,淡水小鎮仍然保留著許多古老建築的歷史風情。例如淡水清真寺、淡水城隍廟和紅毛城,是歷史建築迷的寶庫。

    其中最著名的是淡水老街,街上和周圍巷弄裡保留了許多獨特的古老建築,以及各種小店和餐館。淡水老街是淡水小鎮最熱鬧的地方,每天都有許多人來這裡購物和游玩。

    除了歷史建築之外,淡水小鎮還有許多美麗的景點。其中最著名的是淡水漁人碼頭,這裡有許多漁船停靠,還有許多美味的海鮮餐館。在這裡,你可以欣賞到河流上航行的船隻,還有許多漁民捕撈的新鮮海鮮。

    另外,淡水小鎮還有許多美麗的山景和小溪,也是人們遠離塵囂的好去處。

    總之,淡水小鎮是一個充滿歷史氣息和美景的地方。如果你想要享受安靜的生活,或是探索古老的文化,那麼淡水小鎮一定是你不二的選擇。

  • 鯨豚出沒臺灣淡水河的歷史文獻記載

    鯨豚出沒臺灣淡水河的歷史文獻記載

    臺灣島,古稱夷洲,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方的海面上,右側鄰近黑潮,自古便是眾多海洋生物聚集和洄游途經之地。

    日據時代,甚至有此地極為稀罕的藍鯨出沒屏東外海,卻遭日本人的東洋捕鯨會社獵殺(後來相隔一百年來到民國109年1月25日,才又有發現死亡藍鯨漂流到臺東縣長濱鄉海岸的紀錄)。

    公元1929年時,東洋捕鯨會社將已經解體之藍鯨(當時稱白長鬚鯨)下額骨和肩胛骨捐獻出來,作為興建鵝鑾鼻神社的華表(即現在鳥居)使用,後來在第二次世界正如火如荼之際,代表日本精神象徵的神社也終於被摧毀於戰火之中。

    鯨豚出沒臺灣淡水河的歷史文獻記載 Taiwan Daily News Report April 1930
    公元1930年代臺灣日日新新聞報導

    尤其日本政府趁殖民臺灣之際,屠殺環島周遭海岸出沒之鯨魚和海豚作為商業和戰備資源,造成物種滅絕的危機。再加上近代高密度發展工業和科技業,陸地水系和海洋都遭到污染,導致海洋生態系統凋零,已不復見古代海洋生命的茂盛繁衍盛況。

    民國93年2月14日,新聞上曾經出現過一則消息,指出有三隻海豚沿著淡水河岸一路游到雙北交接處的重陽橋下,這是近年難得一見如此深入內陸的鯨豚。

    但其實在甲午戰爭被迫割讓臺灣島和澎湖群島進入日據時期以前,經常就有海豚會循著淡水河逆流而上,人類和生物彼此尊重的自然時代讓人嚮往。而這些都在當時的文人筆下留下了紀錄。

    民國51年,周鍾瑄主修之《諸羅縣志》卷十二,〈雜記志.古蹟〉中提及靈山廟建廟落成時有鯨目動物至該廟:「靈山廟:在淡水干豆門。前臨巨港,合峰仔峙、擺接東西二流與海潮匯,波瀾甚壯。康熙五十一年建廟,以祀天妃。落成之日,諸番並集。忽有巨魚數千隨潮而至,如拜禮然;須臾,乘潮復出於海:人皆稱異。」文中的靈山廟指的是現在關渡宮,而東西二流指的應該是大漢溪與基隆河,這也是淡水應有極多鯨豚出沒的寶貴歷史文獻記載。

  • 真理大學180巷、222巷、226巷/恐怖靈異故事

    真理大學180巷、222巷、226巷/恐怖靈異故事

    座落在淡水河岸邊的真理大學有著超過百年的歷史,前身為清同治11年(1872年)興建的理學堂大書院(亦稱牛津學堂),後來在原址成立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直到1999年才改制為現在的真理大學,是台灣島上第一所學院暨大學。

    由於真理大學歷經日據時代的殖民統治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洗禮,校區土地有著許多恐怖鬼故事與鄉野傳說在學生族群中流傳。

    這次淡水誌要用這一篇文章記錄下真理大學後方幾條巷子「180巷」、「222巷」、「226巷」的各種謠言和傳說,或許能讓我們從各方說法和見解中挖掘出事件真相。

    真理大學180巷、222巷、226巷的故事與傳說

    201603082032:還有~~180巷也有鬧鬼喔。

    201603082058:土地公對面巷子也超陰,又是底巷。朋友晚上回家看過底巷忘記幾樓有zzzzz…之前還聽說有人跳過。

    201603082203:226巷超恐怖的…..朋友有一年住那裡,半夜回家…一開門,就聽到「你回來啦」……朋友嚇到奪門而出….隔天要求退租,馬上換宿舍!不過,那是幾年前的事情了…

    201603090140:有聽說過226巷很陰。

    201603090142:最近才在222巷,也就是和風上面左轉(右轉是儒林)那邊租車庫,之前晚上自己一個人走在那邊,都沒有人 雖然說還有些住家有亮。可是走到快底到時候路燈有一盞就滅了!!!! 我愣了一下之後繼續走到底,雞皮疙瘩都起來了,然後有聽到東西打破的聲音 很像很靠近自己,後來車開出來之後,往儒林的方向開,後照鏡就看到那盞路燈就亮了!

    201603091704:226巷巷底我住過半年,之前是有聽說鬧鬼,我是沒看到過啦但很多人再傳是真的。

    201603181355:兩三年前舊7-11(180巷)那條巷子底,現在是菊正旁邊的二樓(不是靠巷子那側的房間),有租過的人不知道有沒有被白衣外國女孩壓過床……本人大二那年被壓了…..

    「待補充」

    延伸閱讀《恐怖鬼故事:在淡水新民街宿舍被鬼壓床的回憶》。

  • 淡古文創工坊:招募創作者免費進駐 使用寬敞歷史文化空間

    淡古文創工坊:招募創作者免費進駐 使用寬敞歷史文化空間

    淡水古蹟博物館得忌利士洋行後棟搖身變成「淡古文創工坊」,結合淡水文創與歷史文化,拓展藝文發展新面向。即日起招募創客免費進駐,扶植文化創意產業人才,促進不同領域創作者交流,讓創作者在淡水的自然與人文風情中,激盪出不同的創意。

    近日打造完成的淡古文創工坊位於熱鬧的老街後段,地理位置方便,擁有124坪的寬敞空間,有14席工作區、靜態展覽區、展覽準備、懶骨頭交誼區及儲藏區。還提供全新的3D列印機、桌上型鑽床、砂輪機、線鋸機等,讓青年創業者在沒有資金壓力下,可以免費使用一年,作為個人工作區域。

    淡古文創工作坊提供個人工作桌與機具設備(圖片/新北市政府)。
    淡古文創工作坊提供個人工作桌與機具設備(圖片/新北市政府)。

    除此之外,淡水古蹟博物館也將與文化創意相關產業及學術單位合作,安排系列主題講座,一方面可增加交流學習的機會,另一方面透過產官學的互動,尋求將創意產品切入市場的契機。創作者也可展示進駐期間的成果,分享文創開發經驗,推廣社區與校園活動,使得淡古文創工坊成為創意平臺,展現創作者的才能。

    淡古文創工坊前身為得忌利士洋行的「輸入品倉庫」,為進口貨物的存放空間,見證清朝臺灣開港及北臺灣航運發展歷史,中柱式木屋架和拉力桿構成的屋架,支撐屋頂載重,是這棟建築的特色。歷經數個時代變遷與改建,現在作為創客基地,融合歷史與創新,提供青年擁有工作空間。

    擁有127坪寬廣空間的淡古文創工作坊(圖片/新北市政府)。
    擁有127坪寬廣空間的淡古文創工作坊(圖片/新北市政府)。

    即日起至11月17日開放報名進駐淡古文創工坊徵選,青年創作者可發揮所長,在文創領域嶄露頭角,詳細招募訊息請洽中華民國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官網(連結),有興趣的文創工作者,要趕快把握機會報名喔!

    淡古文創工作坊接待櫃檯一景(圖片/新北市政府)。
    淡古文創工作坊接待櫃檯一景(圖片/新北市政府)。

    淡古文創空間聯絡資訊

    • 聯絡人: 黃小姐
    • 聯絡單位: 中華民國臺灣省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研究典藏組
    • 聯絡電話: 02-26212830轉221
    • 電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 淡水興仁國小歡度百年校慶 傳承百年傳統建築與歷史文化

    淡水興仁國小歡度百年校慶 傳承百年傳統建築與歷史文化

    民國5年3月31日創立的淡水公學校興化店分校,也是如今的興仁國小,在昨日歡慶創校百週年校慶,新北市長朱立倫特地到場獻上祝福,並與歷屆校友一同在百年校慶紀念碑前種下代表臺灣精神的「臺灣百合」,期許校方10年樹木,百年樹人,再創下個世紀。

    興仁國小百年校慶活動包括傳承百年認識社區傳統建築文化路跑活動、校友說故事、夏至淨灘、百年校慶踩街、歷史文物暨陳澄波巡迴畫展、校史室揭幕及生日禮讚等。

    淡水區興仁國小資訊

    • 地址:中華民國251台灣省新北市淡水區興仁路101巷10號。
    • 電話:02 26213783。
    • 網站:興仁國小
  • 淡水古蹟博物館全員巡檢,守護重建老街香草香。

    淡水古蹟博物館全員巡檢,守護重建老街香草香。

    淡水古蹟博物館肩負守護淡水33處古蹟及歷史建築的使命,每月都派出館員與志工巡視檢查各處文化資產,以傳承古老建築的豐富生命史,例如淡水第一條商業街─「重建街」上的「14號街屋」,在過去曾是漢藥房,如今成為「香草街屋」,不但延續老房子的生命,也讓這條充滿歷史的街道,多了陣陣香草香。

    重建街14號街屋因應山坡地形而建,建築內部呈現高低起伏,日據時代曾是陳其宗醫師居住其中,並開設漢藥房,常常有人來藥房向陳醫師請教漢文(當時對「中文」的稱呼)。後來這棟街屋由香草街屋負責人蔡以倫的祖母買下,並在2009年公告為縣定古蹟(現為直轄市定古蹟),這棟房子除了建築形式和空間利用充分代表1930年代的建築風貌,也承載蔡以倫對祖母滿滿的情感和回憶。

    蔡以倫的祖母過去曾在淡水下圭柔種植農作物,再帶回重建街販售,如今蔡以倫也在下圭柔種植香草,堅持不灑農藥,並在重建街街屋經營起「香草街屋」,除了販售香草,也開設課程推廣香草相關知識。負責巡檢重建街14號街屋的館員吳佳蓉,經常向香草街屋的老闆蔡以倫請教種植香草和各式香草舒壓放鬆的知識,並嘗試在住家附近栽培,她說:「因為開始栽種香草,現在會更關心周遭的生活環境。而且香草真的很療癒,每次到重建街巡檢古蹟,都讓我重新愛上淡水。」

    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古蹟之管理維護,包括日常保養及定期維修等事項」,因為淡水地區古蹟及歷史建築涵蓋範圍廣大,為了早期發現古蹟的損壞情形,淡水古蹟博物館由館員及志工認養文化資產,每月定期巡檢,記錄建築的外觀、結構、排水、有無植物危害等等,必要時通報維修。 淡水古蹟博物館館長柏麗梅表示,「文化資產保存的工作上,淡古希望扮演主動積極的角色,定期巡檢除了維繫古蹟壽命,也讓館員和志工更加深入認識淡水豐富的歷史與人文。」

  • 2016 淡水環境藝術節|復刻淡水傳奇歷史 打造未來魔幻淡水

    2016 淡水環境藝術節|復刻淡水傳奇歷史 打造未來魔幻淡水

    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淡水區公所承辦的「淡水環境藝術節」今年即將邁入第八屆,自2009年起,成功結合在地藝術家與學校、社區、社團,展現淡水無限的活力與特色,打響淡水藝術節的名號,締造了淡水在地深厚的文化實力。今年淡水環境藝術節持續三週的活動,延續過往以在地參與、藝術創意展現為活動主軸,並邀請國內專業表演團隊共襄盛舉,主題涵蓋「藝踩瘋街、環境劇場、藝穗展演及校園巡演」,從十月一日(六)起至十月十九日(日)在淡水的街頭角落、室內外場域陸續登場!

    「2016新北市淡水環境藝術節」於9月30日上午淡水金色水岸舉行記者會,今年環境藝術節兩大亮點「藝踩瘋街」與「市民環境劇場」在記者會中搶先精彩亮相!

    今年「市民環境劇場」將以《西仔反傳說》重現清法戰爭在淡水的傳奇歷史,延續歷年環境劇演出裴然的成果,結合環境、歷史與傳說,以淡水的自然景致為舞台、歷史戰役為背景,讓淡水居民說淡水的故事,再經由專業表演團隊深入帶領指導,打造一場史詩般的環境劇場!

    而以「飛翔之地─我心中未來的淡水」為主軸的藝踩瘋街,秉持著關切生活環境的理念,集結藝術家與近40個在地社團、社區、學校自發性的參與,共同許一個希望給淡水。透過藝術家與居民間的腦力激盪,用想像力顛覆日常,想像未來城市新風景!記者會現場,這些由服裝造型配件、大偶、傀儡蛻變出的特色人與物,率先引領大家登陸獨具創意的魔幻淡水!

    淡水環境藝術節,是一個由藝術家與居民共同創造的節慶,凝聚超過2000人的創意集合,在居民與藝術家互動的過程中,展現出藝術、環境與生活相互連結之下所產生的無限能量。邀請淡水在地與來自各處的民眾一同參與淡水的年度盛典,身歷其境感染淡水在地風情與獨特魅力,體驗處處有藝術,處處有驚喜的城市意象!

    活動官網:淡水環境藝術節活動

  • 在政府與商人周旋間逐漸逝去的淡水古蹟歷史與文化

    在政府與商人周旋間逐漸逝去的淡水古蹟歷史與文化

    新北市政府對淡水的重建老街擴建計畫,自從被淡水民眾自發性社會運動給打消念頭後,卻依然對於清水巖祖師廟周圍的道路開發自始不曾中斷。近日淡小編看到公視一篇報導《淡水消失了》,發現就算是已經被列為市定古蹟的建築,政治人物們依然想動用權力將無辜的歷史建物給改遷他處,但是當建築本體從原始土地的記憶中消失後,除了磚瓦夠老,木頭夠腐外,本身的歷史意義早已蕩然無存。

    新北市淡水區,議員蔡錦賢來到市定古蹟施家古厝前,指控古宅擋到道路開發,要求遷移古蹟,盡速開闢重建街的道路。他表示,淡水6號道路在1989年就完成徵收,2005年卻指定施家古宅為古蹟,原地進行修復,造成道路無法施工。…淡水在變,更多開發,更多高樓,取代歷史建物,以歷史文化聞名的古鎮,漸漸變成現代商城,申報世界遺產的願景,在更新的街區,傾毀的老屋間,如同一種反諷。當所有歷史景觀,淹沒在開發巨輪下,淡水終究走向消失命運。

    節錄自《淡水消失了》。

    淡水老街(河岸邊)不斷被拆除的舊建築。
    淡水老街(河岸邊)不斷被拆除的舊建築。

    淡小編記得在十幾年前還是學生時,淡水河岸邊還保有一整排典雅清幽的日式古建築,雖然象徵的是日本殖民時代的歷史,但是建築本體本身修復起來並不困難。然而,當時的台北縣政府同樣假發展觀光之名,打算強硬拆掉河岸邊那排老屋,因此有一群年輕人出面抗爭希望政府能保留成古蹟,給後代子孫們一個見證。

    記憶中應該是民進黨籍的蘇貞昌時任台北縣長,台北縣政府竟在一夜之間派出許多重機具,強硬而快速地破壞掉河岸邊一整排以現今標準早已是古蹟的日式老房子(當時古蹟法尚不周延)。

    後來蘇貞昌拆掉的老屋現址,就是現在河岸大榕樹旁的幾間咖啡館所在地。因此淡小編即使再如何喜愛咖啡,到世界各國也一定會去當地咖啡館逛逛,唯獨淡水河岸那幾間,從此一次都不再願意前去。

    不過由於年代久遠,記憶已經開始有點模糊,如果淡小編指涉的人事物內容如果有錯誤,還望請淡水先進們協助指正。

  • 1314 隻超萌 Woody 熊大軍來襲 快閃攻佔淡水紅毛城

    1314 隻超萌 Woody 熊大軍來襲 快閃攻佔淡水紅毛城

    至今已將近 400 年歷史,從清朝開始佇立在淡水河畔的中華民國國定一級古蹟「紅毛城」[2],向來就是國內外眾多旅客前來淡水(Tamsui / Danshui)時的必訪之地。最近淡水古蹟博物館[1]為慶祝十週年館慶活動「淡水古蹟遇見幸福」,特別帶來總數 1314 隻的 Woody 熊大軍,將會在接下來十天內快閃紅毛城。

    Woody 熊大軍快閃紅毛城活動,共有 1314 隻 Woody 熊將會出現在淡水紅毛城園區內的「英國領事官邸」。活動時間自即日起一直到 9 月 20 日下午閉館截止,難得可以在淡水看到有趣的超萌熊大軍來襲,請淡水當地民眾以及前來淡水遊玩的旅客千萬不要錯過這難得的 Woody 熊快閃活動。

    另外,這 1314 隻 Woody 熊除了背上刻有「Fall in love Tamsui」的幸福詞語外,每隻小熊身上都還藏有一組代表幸福的密碼,看看你能不能發現囉。

    當大家抵達位在淡水河畔旁的紅毛城後,沿著步道慢慢走上山坡,就能發現位被綠色植物團團圍繞住的古建築物,那便是淡水赫赫有名的英國領事官邸古蹟。現在只要在 20 日之前,當你踏進官邸大門後,就能在入口處發現下圖的現代化招牌,上面講解著關於「幸福 1314 Woody 熊溫柔佔領紅毛城」的相關活動資訊。

    淡水紅毛城_Woody_Bear_木偶熊展場告示牌_Vedfolnir
    Woody 熊展場告示牌(攝影/Lin Jin-Liang)。

    沿著參觀方向指示牌,魚貫進入一樓的左側房間後,就能發現這次 Woody 熊所快閃佔領的官邸客廳。第一眼看到如此數量龐大,多達 1314 隻的 Woody 熊恣意的或坐或站或戰鬥或休息地散落在客廳各個角落,歷史風味與超萌熊味的結合,也能產生饒富趣味的一種景致。

    淡水紅毛城_Woody_Bear_室內一景_Vedfolnir
    被大量木偶熊快閃佔據地官邸客廳一景。

    從比較低的地板角度來看,大量的 Woody 熊在地板上排排站的模樣相當壯觀。

    淡水紅毛城_Woody_Bear_室內地板一景_Vedfolnir
    客廳地板上各種姿勢的木偶熊。

    就連椅背上也有各種姿勢的 Woody 熊到處耍萌。(迷之音:3M Scotch 高效貼土露餡了。)

    淡水紅毛城_Woody_Bear_坐在椅背上的熊_Vedfolnir
    坐在椅背上的木偶熊。

    身形雖小,但是每一隻木偶熊的細節都做得相當精緻。

    淡水紅毛城_Woody_Bear_對到眼的熊_Vedfolnir
    跟鏡頭對到眼的木偶熊。

    還能發現有偷偷在壁爐檯面上打架的 Woody 熊,可愛的姿勢讓人想伸手去逗弄他們(迷之音:不可以喔,小朋友不要學)。

    淡水紅毛城_Woody_Bear_戰鬥訓練的熊_Vedfolnir
    戰鬥訓練中的熊。

    紅毛城園區內還有許多地方都充斥著 Woody 熊的身影,他們超萌的身影就連在販賣機上都隨處可見。

    如果你在 20 日之前計畫前來淡水旅遊,建議大家可以特別前往紅毛城一探究竟。細心尋找 Woody 熊出現的身影,順便拜訪那一間被數量眾多的 Woody 熊快軍團閃佔據的英國官邸客廳。

    淡水紅毛城_Woody_Bear_室外飲料販賣機_Vedfolnir
    紅毛城室外飲料販賣機。

    最後,當大家參觀完 Woody 熊,走出英國領事官邸時,如果你在旁邊草坪上看到白鷺鷥,請保持一定距離欣賞就好,千萬不要去追趕牠們。尤其是有一隻白鷺鷥的腳已經受傷,連在草坪上走路覓食都一直跌倒,請留出空間讓牠能安心覓食。

    我當天就遠遠看到有兩位大陸來的阿姨為了拍牠,在草坪上一直追牠 (喵的)。

    延伸閱讀
    1. 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官方網站。
    2. 淡水紅毛城又被稱作滬尾堡,1628 年由西班牙人首次建成的第一代城堡的古名是聖多明哥城(Fort San Domingo)。
  • 淡水小鎮的現在、過去歷史以及未來

    淡水小鎮的現在、過去歷史以及未來

    在臉書上總能發現許多有趣的歷史痕跡。今天發現楊燁先生翻拍的一張照片,那是他的收藏書之一:《淡水是風景的故鄉》(臺灣書店, 1983),書籍作者是李魁賢先生,書本的封面用的是王行恭先生的照片,就是這張照片勾起許多人的回憶與感概。

    在王行恭先生的照片中,我們看到的是30年前的淡水風貌,從角度與影像的壓縮感來推斷,攝影師應該是站在八里挖子尾街(或淡水河上)的位置,朝淡水鎮的中心方向使用望遠鏡頭進行拍攝。

    可以看見整個淡水小鎮的古樸風貌以及野山的茂密綠叢。如果是現在再看的話,別提河岸邊的老舊建物早已改建,就連大屯山山坡上也蓋滿了一棟又一棟的豪華別墅。

    這本書本的出刊的日期是民國72年,看到這個年份便讓我想到這張照片拍攝的同時,婉蓁ㄚ頭正好聒聒墜地誕生於淡水,這正是她出生那時的淡水小鎮的風貌,這可讓我更加喜愛淡水了。

    淡水是風景的故鄉
    淡水是風景的故鄉(翻拍 / 楊燁臉書網址)

    如果光是看到上面照片,上面也沒寫名字的話,許多人可能也就根本認不出這竟然是我們所居住的美麗淡水。

    即便是筆者這種老淡水人,如果把唯一還算熟悉的馬偕教堂給遮起來的,可能也需要認識一段時間才能發現,原來這就是淡水。

    自然的山脈與河川曾經是如此的貼近人心。

    如今呢?我們只能透過欄杆與假人來親近淡水。

    馬偕銅像-登岸
    馬偕登岸處

    那淡水小鎮的未來又會是如何?

    在我們中華民國這個國家,是否有除了建設、建設、建設、建設以及建設之外的選擇呢?

    這是個值得我們一齊坐下來仔細深思的課題。

    Whats the tamsui be on future
    Fu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