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桃園機場

  • 自然生態?交通?你所不知道淡江大橋與淡水夕照的孰輕孰重

    自然生態?交通?你所不知道淡江大橋與淡水夕照的孰輕孰重

    話先說在前頭,我個人支持淡江大橋的興建。但也別簡單地就把我當成建設派惡人,因為我還是反對淡北快速道路滴1

    如果問我為何支持淡江大橋?簡單來說它是關渡大橋的兄弟,用來連結淡水河的左右兩岸。實際上關渡大橋已屆使用年限,運載量也早就不堪現代車流使用。這樣子你覺得淡江大橋重不重要?

    過去要從關渡大橋進入八里市區很方便,但是對於打算上高速公路的人來說,距離交流道遙遠彎折的路途難免讓人顯得乏力。這個狀況直到東西向快速道路台65線竣工以前都是如此。

    後來台 65 線雖然解決了部分問題,卻又造成大量的車潮在上、下班時間堵塞在交流道口前,綿延數公里。而且實際上台 65 線的興建主要嘉惠了淡水民眾前往板橋、土城等地區。

    因此,一條讓淡水人可以直接連結西濱快速道路台61線的淡江大橋是有必要的。可在上下班時間疏導欲前往諸如觀音工業區、林口工業區等新北與桃竹地區的民眾,進而減少從竹圍民權路一段與二段出走淡水的車流。

    而且淡水人想前往中華民國桃園國際機場(前中正國際機場)也會更加快速便捷,尤其是省下先往台北方向,再彎折回的大U字形,起碼能省下將近 20 分鐘的車程。

    筆者曾經開車載姊姊從淡水飆車去桃園國際機場,總距離約 35 公里,實際上只花不到三十分鐘就到了。一旦淡江大橋完工,更可以省下 12 公里的路程,就算是搭乘計程車或 Uber 也能省下大筆車資。

    另外,關渡大橋是在民國七十二年十月興建完成,以國內公路橋梁的設計規範來看,預期的使用年限便是以 50 年為基準進行設計(臺灣公路工程第 33 卷第 1 期-132-3)。

    因此,從狹義的現實面進行思考,其實關渡大橋僅剩下 16 年可供使用。一條替代橋梁的興建是遲早的事情。

    基於上面幾點原因,我認為淡江大橋有其必要性與必然性

    淡水河的美麗夕陽?

    有人說,淡江大橋會破壞淡水河的美麗夕陽。

    我說,淡水河的夕陽只在每年的夏天才能看得見。

    當來到其他季節時,夕陽是不會從河口進入的(到底有多少人意識到這點?)。尤其在冬季,還不到黃昏便找不著太陽,也就不會有夕陽入水的風采,因為根本被觀音山擋住所有的光線。

    臺灣八景的歷史沿革

    淡水河的夕陽景致,在中國清朝時期(1696 年)選出的第一回臺灣八景中,根本排不上名次。當時唯一入選的夕陽景色,是澎湖島的西嶼落霞。

    接著,在日據時代(1927 年)由台灣日日新報選出的臺灣八景十二勝中,淡水夕照才首次入榜。

    接著臺灣光復,民國時期又分別在民國 42 年( 1953 年)以及民國 94 年( 2005 年)選出兩次新的臺灣八景,淡水夕照可是完全無緣入選呢 。

    淡水河的變與不變

    淡水河的夕陽其實一直都在,美麗與否只是由人們自行決定。

    實際上,我印象中的夕陽美景,老早被河岸那些人工建設給破壞殆盡。

    我說,以我的攝影眼來預測,等到淡江大橋蓋好後,人們會發現原來淡江大橋竟然可以如此融入夕陽的餘暉之中(如果能蓋水下橋梁也不錯)。此外,屆時站在淡江大橋上拍攝落日,可能更會是美好的意外。

    淡北快速道路是垃圾

    文章最後我要再聲明一次,我支持淡江大橋的興建。但是狗屁不通的淡水河北側沿河平面道路(淡北快速道路)給我滾蛋。

    一條所謂的淡北高架道路,光是新北市端就要花四十二億的工程款,臺北市端還是未知。有這種預算,卻不肯花錢拆遷原道路旁的違建住戶,以及採用調整交通號誌這麼簡單的方式。無論怎麼看,這條淡北道路就像是一個禮物,只可惜不是給淡水人,而是已經收購竹圍大筆土地的政客們自己。

    說到底,政府對淡江大橋與淡北道路的期許,就是希望淡水可以成為臺北市的衛星城市,並且持續推動房價市場。

    但是從淡水前往臺北,就算搭乘捷運也得花上 45 分鐘,這絕對是非常惡劣的通勤時間。

    淡水近來大量建設的淡海新市鎮,以及目前正在收購中的淡海新市鎮第二期,非常大量的土地正在政府手下逐漸成形。

    只是時間、空間上的因素,淡水終究無法成為臺北的生活、工作圈裡的一員。如果是以臺北市為目標,那麼比起淡水,我更建議購買林口、新莊等地的房屋。

    假日的淡水真的完全不適合生活,除非你願意當個宅男宅女。建議大家如果要來淡水享受生活,選平常日。

    1. 淡水塞車真相:我們需要的是淡江大橋,不要醜陋的淡北快速道路 ↩︎
  • 從淡水前往桃園機場,該搭乘 Uber 還是計程車(Taxi)的選擇意見

    從淡水前往桃園機場,該搭乘 Uber 還是計程車(Taxi)的選擇意見

    大淡水地區雖然離桃園中正國際機場的直線距離只有短短 20 公里左右,但在淡江大橋[1]還沒見著影子前,北海岸與淡水人想前往機場總得在路上繞來繞去,像隻無頭蒼蠅般浪費不少時間,總路程甚至可以達到45公里之譜,是直線距離的足足兩倍。再加上早上六點前,淡水完全沒車可以進入臺北市轉搭國道客運,如果單從這點來看,淡水其實也就只是一處僻壤的偏鄉。

    以往從家裡搭乘計程車(Taxi)前往機場,跟熟識的計程車司機可以直接談到一千元的固定車資,不過隨著老司機退休後,幾次從無線電計程車行叫來的車子只要一跳錶就像是跳到天荒地老去。就算跟計程車司機直接議價,頂多也只能談到一千二到一千三百元左右,如此一來特地挑選廉價航空的機票,卻得在車資上賠上一頓機上美食、選位再加上托運行李的費用,仔細算起來也沒有多划算(如果是一般私營的個體戶(野雞車),印象中甚至得從一千八起跳)。

    World-Class-Traffic Jam-Times-Square-traffic-jam-in-NewYorkCity
    計程車(credits: joiseyshowaa)。

    所以在四月前往日本名古屋(Nagoya, Japan)旅行前,我特地試玩 UBER 這項國際叫車服務來嚐鮮,發現 UBER 車資比起國內計程車的費率便宜超多,尤其是淡水地區的計程車起跳價是全國最貴的 100 元,這可讓 UBER 在市場上相當具有攻擊性!

    在我第一次搭乘 UBER 的體驗中,UBER 駕駛的服務確實明顯比較有意願與紀律(因為平台業者有做教育訓練,而且還有評價系統),而且車身又新又大又舒服,也難怪全球各地的計程車司機必須抵制 UBER 的存在。因為 UBER 駕駛大多是做「興趣」,車子是本來就有的資產,但是計程車駕駛卻是把身家賭在車上,前者是「順便」開車賺錢,後者是「只能」開車賺錢,這就是兩者間最大的隔閡。就算 UBER 將自家平台擴展到計程車業者身上,但司機卻得給平台抽佣金,這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的 壓榨 事情。

    從淡水搭乘 UBER 前往桃園機場,車資約在 1150 元左右,其實沒有比計程車來得便宜多少。但是想叫一台 UBER,在淡水地區卻得賭運氣,畢竟淡水實在太偏僻,不一定會有 UBER 駕駛剛好在淡水提供載客服務!例如除了凌晨外,早上七點前也很難見到有車。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為了趕飛機的我倒是挺大膽,而且也算幸運才能剛好在凌晨三點叫到車。但是如果能叫到車,就能享受到有別於計程車的傳統服務。

    Taxi-driver-checking-out-our-subway-map-in-Kyoto-Japan
    正在找路的計程車駕駛(credits: nurpax)。

    所以從行程確保的角度來看,選搭 UBER 可能稱不上是一個好主意。但是隨著 UBER 在國內不斷與體制衝撞,近來在 UBER 叫車平台上可以很明顯看出有越來越多的駕駛加入載客服務,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隨時隨地都能叫到方便舒適的 UBER 來接送我們。但是在那個時刻到來前,我的建議是可以搭乘 UBER,但最好多留些時間準備叫車,並且要有隨時放棄改搭計程車的打算(當然能找到長期配合的計程車駕駛也是不錯的選擇)。

    如果你是第一次使用UBER 的新手,可以先參考一篇相當不錯的教學文章《第一次搭乘優步(UBER)就上手 申請、註冊、叫車、乘坐一次滿足(支援 Apple iOS iPhone 與 Google Android 雙手機系統)》介紹,相信你一定可以立刻學會如何操作 UBER (優步)應用程式,並且順利搭上車抵達目的地。

    延伸閱讀:淡水塞車真相:我們需要的是淡江大橋,不要醜陋的淡北快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