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地觀點

  • 淡水買房夢碎!濕冷、塞車、醫療差——你以為的浪漫,其實是無法逃脫的生活噩夢!

    淡水買房夢碎!濕冷、塞車、醫療差——你以為的浪漫,其實是無法逃脫的生活噩夢!

    無論你是年輕準備打拼的新婚小夫妻,還是退休尋找適宜的生活宅,千萬別讓淡水的夕陽美景騙了你!在花錢買房前,先想清楚下面這些問題!

    許多人憧憬著淡水小鎮的海景、河岸風光與跟台北市來比相對便宜的房價,但當你真的住下來,才會發現這裡可能並不是想像中的天堂,而是讓你每天後悔的地方 —— 更何況也只是相對於台北市,比起三峽、林口甚至是宜蘭的新建案價格來講並沒有優勢。

    一次筆者搭乘 Uber 時跟司機聊天,得知她就是退休後搬來淡水,順便開車出來賺點外快跟打發時間。但是聊一聊後,就聽到她在抱怨自己住不慣這裡。除了購物不方便,很難找到停車位,生活機能不太好外,最主要就是她受不了淡水的天氣。

    春天潮濕到房子都能滴出水來,冬天還會讓她的身體痠痛一直很不舒服。臨下車之際,聽到她說還是想搬出去,也不知道最後有沒有留下來。

    由於地形關係,淡水小鎮面臨淡水河與太平洋(臺灣海峽)交界的衝撞,加上背靠大屯山脈與觀音山的包覆,讓濕氣容易凝聚且不易散去,形成這裡獨具一格的天候狀況。

    淡水河上的大霧封鎖淡江大橋(攝影/林金亮 Jinliang LIN)
    淡水河上的大霧封鎖淡江大橋(攝影/林金亮)

    好處是當臺灣省各處下雨時,淡水反而可能會是整天無雨 —— 當然更多時候是反過來。

    如果你正在考慮在淡水買房,請務必先了解這些不容忽視的缺點,否則入住後可能只剩下無奈與嘆息。

    1. 冬天濕冷刺骨,關節痛到受不了

    淡水緊鄰海邊,冬天不只寒冷,還會潮濕到讓你懷疑人生。

    即使氣溫和台北市區相差不遠,但體感溫度卻可以低上好幾度,風大到連撐傘都困難。

    如果你體質較敏感,或是家中有長輩,這種氣候長期下來可能會加劇關節炎、風濕等問題,讓人整天腰痠背痛、手腳冰冷。

    更糟的是,這種濕氣無處不在,家具發霉、衣服晾不乾、地板也總是濕漉漉的,連開除濕機都沒辦法完全改善。

    2. 醫療資源不足,生病只能往台北跑

    淡水的醫療資源相較於台北市區,可說是嚴重不足,雖然有政治人物曾提出建立地區醫院的想法,但中華民國衛福部卻直接說新北市配給的床位數額度滿了,不給蓋。

    淡水目前雖有馬偕醫院淡水分院,但這家醫院的設備和專科醫療資源都遠不如台北市的醫學中心,尤其醫師的資歷很明顯感覺都比較年輕。甚至是遇到較嚴重的病情,仍然得長途跋涉去台北就醫。

    這對於年長者、慢性病患,甚至是有小孩的家庭來說,都是一大風險。試想當你半夜急性病發,卻發現最近的醫療資源有限,還得舟車勞頓到市區求醫,這時候才會意識到住在淡水的代價有多大。

    3. 丘陵地不適合散步,日常出行不便

    淡水地形多為丘陵地,房價便宜的地段往往位於山坡上,看似視野遼闊,但你住久了就會發現:每天出門都像在爬山。

    對於年輕人來說,這或許只是稍微辛苦一點,但對於長者、孕婦或行動不便者,這就是一種折磨。想要散個步、買個東西,都得爬坡、下坡,久而久之,你可能根本懶得出門,生活品質大打折扣。

    4. 交通擁擠,通勤時間長到懷疑人生

    如果你的工作地點在台北,淡水的交通問題將成為你每天的夢魘。

    一是捷運時間過長!即使搭乘捷運紅線到台北車站,單趟也接近一個小時,比起住在台北市區或新北市其他地區,每天浪費在通勤上的時間讓人崩潰。

    筆者年輕時曾經在內湖一家上市公司找過工程師的工作,但是單趟的通勤時間最久可以花到將近2個小時,讓人完全無法接受。

    二是尖峰時刻如人間煉獄!上下班時間,捷運車廂人擠人到喘不過氣,有時連擠進車廂都是一場戰鬥。

    三是開車更是場災難:如果你想開車上下班,那麼請做好心理準備——淡水往台北方向的道路長年塞車,不論是北新路、關渡橋還是重陽橋,都可能讓你堵在路上動彈不得。

    這些問題都讓通勤變成一場折磨,長期下來不僅影響生活品質,還嚴重壓縮你的休息時間。

    5. 生活機能不如預期,便利性大打折扣

    很多人以為淡水發展多年,機能應該已經成熟,但實際住下來後才發現 —— 這裡的便利程度遠不如台北市區。

    1. 大型商場選擇有限:雖然有家樂福、全聯等超市,但要找到更豐富的購物選擇,往往還是得往隔壁的首都臺北市跑。
    2. 餐廳選擇受限:淡水的餐廳雖然多,但大多是觀光型餐廳,價格偏高、口味普通,要找到高 CP 值的平價美食並不容易。
    3. 生活圈分散:如果你住的不是淡水老街周邊,而是更外圍的區域,想買日常用品可能都要開車,停車位還一格難求,更別說丘陵地形讓你會懶得走路出門,生活便利度遠不如市區。

    結論

    淡水房價雖低,長期居住卻是一場折磨。

    淡水的房價相較台北市便宜許多,這對於預算有限的購屋族來說確實具有吸引力,但這裡的交通、氣候、醫療、生活機能等問題,將嚴重影響你的生活品質。

    如果你只是短期來旅遊,淡水的確是個風景優美的好地方,但長期居住則是另一回事。當你每天忍受濕冷的天氣、塞車的通勤、醫療資源不足的困擾時,你才會明白:當初的選擇可能是一場錯誤。

    買房是一輩子的決定,在衝動購屋之前,請務必深思熟慮,避免日後懊悔喔!

  • 閒聊淡江大橋與淡北快速道路的複雜關係

    閒聊淡江大橋與淡北快速道路的複雜關係

    前幾天跟朋友聊到淡江大橋(Tamkang Bridge)的施工進度。連帶提到散步時發現,紅樹林捷運站後面,為了興建淡北快速道路(Tambei Expressway),預先砍伐殆盡的雜樹林。

    淡水紅樹林旁的淡北快速道路施工現場
    淡水紅樹林旁的淡北快速道路施工現場

    這位同樣是淡水小孩,長大後卻跑去三重的背叛者,感慨道:「淡水交通建設真的有點太多了。」

    其實他說的很正確,道路越寬,外來的移居1者越多,對在地故鄉情感的連結力越弱,只會讓原本純樸的淡水變得跟三重、新莊地帶一樣越加混亂2

    前些時候有一則最新報導,一對兄弟經常在深夜,開著兩台改裝車在新市鎮競速飆車,製造惱人的噪音,讓當地住戶不勝其擾。其實經常去新市鎮就會發現,馬路上有蠻大片的燒胎痕跡,有些甚至就在新建的淡水區公所大樓旁邊,完全視公權力以及公眾權益如無物。

    後來我跟朋友講了一些淡江大橋和淡北快速道路的一些背景故事,補習一下他這些年沒能參與到的故鄉時光。

    過去這條淡北快速道路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因為穿越紅樹林保護區,導致環評一直被擋。後來甚至有一群人主張,紅樹林很大,破壞一點沒問題的反智言論出現。

    另外,加上這條快速道路的尾端將直接伸入臺北市,直達關渡、北投一帶,因此被該區域民眾還挺身出來抗議自己的道路權益將受到影響。

    然而近幾年不知道怎麼了,東修一下,西改一下,原本被擋的環評就突然就很快地強硬闖關通過了。

    其實淡北道路以前的定位,在小蔣(中華民國前總統 蔣經國先生)時代規劃時,只是淡江大橋的臨時替代道路。

    也就是在蓋淡江大橋前,用來舒緩車流,等到淡江大橋建設完成後,自然可以分流前往臺北市區方向的車流,達到舒緩交通擁堵的目的,而這時候的淡北快也就可以功成身退,還給淡水人一個可以欣賞美麗天際線的沿岸景色。

    結果,淡江大橋後來被政客們一直拖延,一拖延就是幾十年。似乎不先蓋淡北快速道路,就不允許蓋淡江大橋一樣。

    更荒誕的是現在反而先蓋淡江大 —— 不意外的,又是各種理由延緩施工進度(這次聽到的是缺工)。

    再來就是大家現在都知道的,政客又執意將淡北臨時道路變成正式道路了。

    筆者曾經聽過一個說法,大家聽聽就當個街頭八卦,不用太上頭。

    淡北快速道路沿途經過的不少竹圍段的土地,其實已經被某一個政治人物的岳父收購走了。換言之建設淡北快速道路,就能拉動當地房價和地價,而這才是最終賺得盆滿缽滿的人啊。

    參考文獻

    1. 柬埔寨翻版!淡水警破獲詐騙機房,救出被囚禁3人 ↩︎
  • 淡海輕軌的天花板竟然漏水啦

    淡海輕軌的天花板竟然漏水啦

    淡海(Danhai LRT)輕軌自從107年12月23日開始運營以來,一直是新北市交通系統的一大亮點,也是中華民國全國除了高雄外的臺灣島上第二條輕軌建設。

    然而,9月初一次的雨天,在搭乘時發現了一個令人不安的問題,我竟然看到車廂天花板上已經出現了漏水現象,一滴滴的從空中落到我身旁的靠窗座位前,著實讓人感到不可思議。

    在一個本應該是舒適的車廂中,看到天花板上的雨水滴下來,無疑是一個令人不安的經歷,影響了乘坐大眾運輸交通工具的舒適度。

    雖然當下無法確定是車頂破洞滲漏水,或是冷氣管道的冷凝水,但都不應該發生在一個營運不到5年的年輕列車裡。

    雖然淡水是個濕度較高,海風侵蝕嚴重的地區,而且沿著海岸線佈設的輕軌軌道,可以想到會比高雄輕軌更難維護。

    然而不可否認,淡海輕軌已經是一個相對新的交通系統,理應能夠提供高品質的服務。

    換言之,這種漏水問題的出現可能表明,車輛或車站的建設存在某些潛在的問題,需要得到解決。

    這情況不僅對乘客的體驗構成了困擾,還可能對車輛內部的設備和電子系統造成慢性損害,關係到輕軌系統的長期運營和維護成本。

    淡水人鼓勵相關當局積極對待這一問題,進行檢查和維修,以確保淡海輕軌的運營能維持高品質服務。讓在地區民和遊客都能享受一個無憂無慮的車程,而不必擔心雨水的侵擾。

  • 政商勾結?沙崙海水浴場被迫轉型私人場域,消逝的美麗淡水天際線。

    政商勾結?沙崙海水浴場被迫轉型私人場域,消逝的美麗淡水天際線。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不禁對於民進黨政府和商人的行為感到憂心忡忡。他們似乎為了一己私利,不惜破壞淡水這片美麗的風景。例如近日最富爭議的事件之一,便是對於淡水沙崙海水浴場的重新啟用計劃。

    政客們竭力主張將曾經停止營業的淡水沙崙海水浴場改建成一個只有特定人才能申請入駐的新創園區,這種做法卻更讓人懷疑是否以合法的名目,將公眾場所轉化成半私人場域。更令人困惑的是,為什麼只是為了替新創團隊找空間,卻還得讓他們享有夕陽和沙灘等罕見美景。

    這樣近乎圖利特定人士的計劃實在荒謬不已。我們不能不懷疑,政府是否將特定人的私利置於大眾利益之上。這種半私人化的做法,明顯地剝奪了大眾享受淡水美麗風光的權益。

    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政府將這樣一個擁有奢侈美景的地方,限制只有少數特定人才能享受呢?這是否只是為了政客自身的利益而捨棄了大眾權益?

    儘管這些計劃還未正式啟動,然而旁邊的土地卻是已經開始整地,準備蓋起總共四棟各達20層以上的大型商業飯店。而我們都知道,商人的嗅覺永遠會比一般人快。

    這片土地位於鄰近海景的第一排,佔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我們不禁要問,為什麼在鄰近的竹圍可以限制高樓建築的高度,保持天際線的美好,反而在淡水卻隨意蓋起高樓大廈呢?

    這樣的做法將破壞美麗的淡水天際線,讓民眾從海灘上再也無法看到大屯山的壯麗景色。

    淡水是一個充滿著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地方,而這些獨特的特質正是吸引遊客和居民的原因之一。然而,政府和商人似乎只顧著短期的經濟利益,而忽視了保護這片土地的長遠價值。我們強烈呼籲政府和相關單位,要慎重考慮他們的計劃,保護淡水的自然景觀和文化遺產,以確保這個地方能夠持續地綻放著獨特的魅力。

    我們希望政府能夠像對待竹圍一樣,設定高樓建築的限制,並確保淡水的天際線不受破壞。讓我們一同努力,守護這片美麗的土地,使淡水能夠繼續成為我們驕傲的寶藏,讓大眾都能共享這份獨特之美。

  • 毀滅古老文化?林右昌「又」想拓寬祖師廟周圍六號道路(重建街)

    毀滅古老文化?林右昌「又」想拓寬祖師廟周圍六號道路(重建街)

    近日,新任我國內政部長的林右昌,在來到我們淡水小鎮的清水巖祖師廟參拜祖師爺時,特地聲明他計畫再次對廟宇附近的六號道路,進行道路拓寬工程的開發。

    所謂六號道路,實際上就是淡水,甚至是整個北臺灣島最古老的核心商業區域「重建街ChongJian Street)」。這條道路在數年前,政府就一直打算對其進行道路拓寬工程。

    幸好,在當地文史工作室、在地人以及其他所有熱愛淡水傳統文化的群眾聯名抗議中,該工程開發計畫最終被取消而停工了。

    相關事件可參閱《北台灣第一街 淡水重建街終將保留》以及《記錄淡水:讚滿重建街活動熱鬧完成》等文字紀錄。

    重建街是一條在數百年前就存於臺灣島上的古老街道,具有文化、歷史及風貌保存價值,也是在商業化的現代,成為在地居民心中,共同記憶最深的一條古樸街道,是在整個臺灣島開發史中,重要而不可抹滅的重要一環。

    然而,林右昌才剛接手中華民國內政部長這個位置沒多久,竟然再度開口提出破壞這條古老街道的計劃,實在讓人擔憂是否就此淪落成民進黨眼中的香餑餑。

    林右昌的原話是:「瞭解清水祖師廟附近道路狹小,對於來參香的民眾或當地居民生活,相當不方便。」白話文解釋,我們知道民進黨政府開闢道路的主要目標,就是為了方便信徒前往清水祖師廟參拜

    令人不免質疑,為什麼一間廟宇的外地信徒是否容易參拜,竟然就可以犧牲一條比廟宇建築還要古老,堪比文化遺產的古蹟街道?

    這種似乎只是單純為圖利特定廟宇的行徑,實在是難以讓人苟同。

    重建街的價值已經被在地民眾認同,甚至連許多外地人都曉得這條古老街道,政府甚至也已經因為民眾請願而停工。現在林右昌竟然再度提出破壞這條街道的計劃,實在是非常不明智,更是傷害在地人的感情,讓曾經為這條街道努力奮鬥過的民眾感到受傷。

    眾人皆知,淡水清水巖祖師廟的管理委員會榮譽主委,正好是民進黨籍重量人士「呂子昌」。其女兒是後來也跟著從政的「呂孫綾」,就是別稱淡水蔡依林那位。讓人不免懷疑是否民進黨內部正在計畫合作開發這條老街。

    去年(2022年),呂孫綾在計劃參選議員的時候,就曾經爆發過類似的拆遷古蹟爭議。當時清水巖點名市定古蹟「施家古厝」阻擋廟前道路開闢,要求拆除或拆遷。但只要是老淡水人都知道,施家在清水巖建廟時曾出錢出力,廟方此舉引發鄉親反彈,甚至有人表示:「不怕祖師爺生氣嗎?」等語。

    現在林右昌又趁著參拜清水祖師廟的時候,釋放拆遷擴建工程的消息,無論是否只是在測民意風向,都讓我們需要警惕民進黨政府的行為,不能讓特定利益損害整個社區的權益,否則就是拿著祖師爺當幌子,迫害在地文化、歷史及風貌保存價值。我們希望林右昌能夠認真思考,考量當地民眾的意見,做出明智的決策,而不是為了圖利特定人士,破壞重要的文化資產。

  • 紅毛城、真理大學外人行步道的危險設施警告⚠️

    紅毛城、真理大學外人行步道的危險設施警告⚠️

    在淡水古蹟博物館所屬的紅毛城與真理大學外側的馬路邊,規劃有一條人行步道。步道與馬路交界處,設置了一排擋車用的防撞金屬柱。

    這些金屬柱被特別設計成砲彈造型,以符合清朝時期該地的實際作用,火力武裝防衛。

    但是不曉得什麼原因,或許是被人拔去當破銅爛鐵賣了也不一定,有幾個柱子的上蓋已經憑空消失,露出裡頭的中空腔體。

    每次只要稍微一下雨,就能看見腔體淹滿水。尤其在夏天多雨的季節,筆者都能看見裡頭冒出了不少孑孓,變成蚊蟲生養之地。

    有幾個比較靠近真理大學教堂的砲彈柱,腔體已經被填滿了水泥,至少不會再積水。但是比較遠一點的一根,筆者卻是看著它已經過了不知道多少寒暑,變成紅毛城不親、真理大學不愛的孤兒。

    沒想到,前幾天運動路過時再看到它,卻已經變成如上圖的模樣。

    或許是裡頭裝著滿滿的雨水重量,讓固定底座終於無法再負荷,連根拔起傾倒的模樣,像是隨時都會沿著下坡地形,往下滾到車水馬龍的交道要道上。儼然已經是需要高度防範的危險設施,希望淡水地區政府可以立即移除、修復該金屬柱啊。

  • 荒謬的正德國中地理老師:金門屬於台灣一部分

    荒謬的正德國中地理老師:金門屬於台灣一部分

    淡水在新市鎮外圍有一間還算年輕的學校「新北市立正德國民中學」,筆者一位在山上居住的朋友的小侄子正在就讀該校。

    朋友前陣子下山來找我喝酒時,提到他侄子有天回家,說了一個掉下巴消息:「叔叔,我們地理老師說金門是台灣的一部分欸,怎麼跟你說的不一樣?」

    朋友是個邏輯清晰的工程學者,所以在他認知中,中華民國是國家主權之所在,除了行政區劃分問題外,台灣就只一座島嶼,和金門群島、馬祖列島與澎湖群島、綠島、蘭嶼並沒有所謂的上下位之分。要說我這位朋友是自由主義者也不為過。

    退一萬步言,即使從行政區劃分問題來看,金門與馬祖還是跟台灣八竿子都打不著關係,如同台灣省一樣,他們原本就屬於中華民國福建省轄下的行政區。

    雖然近年施行凍省制度,但不代表廢省。套一句政務委員唐鳳說的話:「新石器時代就分離了。」金門自古不屬台灣,金門文明發展歷史比起台灣更為歷史悠久,海上貿易的經濟發展甚至曾超越台灣千萬倍有餘。

    我這位朋友感慨說到,台灣島民老是以自己的觀點在歧視霸凌同一個國家的其他島民,把他們叫外島、離島。荒謬的是這些人又成天對外勞、護士等用語涉嫌歧視而動輒得咎。

    朋友認為,其實天龍人不只活在台北市,整個台灣人都很像海賊王漫畫中描述的那種自私自利的天龍人。

    真要用人數來決定誰才是老大的話,台灣人就不要老怪大陸人為何要用十四億一千兩百六十萬人來欺負兩千多萬的台灣人了,中國大陸用零頭就夠了。

    事實上台灣人並沒有比澎湖人、金門人、馬祖人來的優越,狹義一點來說多數都是漢人,廣義來說大家一樣是人類。

    最近網路上經常能看到一個詞彙,叫做「大台灣沙文主義」(Greater Taiwanese chauvinism)。

    所謂沙文主義原指極端的、不合理的、過分的愛國主義或民族主義,定義為「認為自己的群體或人民優越於其他群體或人民的非理性信念」。

    也因此,大台灣沙文主義者喜歡將自己視為獨特的台灣人,而將金門人、澎湖人、馬祖人、蘭嶼人和綠島人視為自己的所有物,是不如台灣人的平庸離島人。

    有一次我在金門旅行時,親耳聽到一位年輕人遊客對著當地人說:「你們也是台灣人,屬於台灣領土。」,看著周遭各種無極限的翻白眼時,我都替他感到害臊極了,擔心接下來會不會聽到「屬你媽」的粗話出現。

    到底是誰給台灣人這麼肥的膽?

    又是誰教出那種歷史、地理跟公民都不及格的地理老師?

    這種可笑的台灣價值又是否值得存活在現代科技文明社會?

    這是我跟朋友一場對話下來的三個疑惑。

  • 榮獲鬼城王空屋率第一名的淡水與淡海新市鎮

    榮獲鬼城王空屋率第一名的淡水與淡海新市鎮

    曾經有一篇新聞報導《鬼城王換人當 這裡擊敗淡水奪冠》指出,高雄小港區以暴增2.5倍之姿,擊敗「林口、三重、淡水」等傳統賣壓區,成為全台新增餘屋戶數最多的區域。

    《鬼城王換人當 這裡擊敗淡水奪冠》新聞內容摘要如下:

    根據經濟日報的報導內容指出,營建署公布調查,顯示全中華民國的空屋較1年前增加約1.28萬戶,其中以台灣島上「高雄小港」的增幅最為驚人,暴增2.5倍成為新科的「鬼城王」。

    調查顯示,全國多個區域的餘屋量都突破千戶規模,其中高雄小港地區更是從原本298戶,暴增到1050戶,增長幅度最為驚人。另一個以「量」取勝的賣壓區,則是位於新北市的淡海新市鎮一帶,調查顯示,目前淡水的餘屋仍高達2028戶,為全國最多的行政區,不過增長幅度近年有趨緩,年增幅僅95%。


    嘛,大家只要仔細看上面新聞內文,其實應該都能發現,雖然高雄小港地區的餘屋戶從原本 298 戶,暴增到 1050 戶,被新聞操作成「暴增率」空屋率第一名,卻還是仍遠遠不及於淡水地區的 2028 戶的數量,足足少了一倍,更別提小港區的經濟活動肯定比起淡水來得更有效益,換言之,真正的鬼城王依然還是淡水。

    而且這次經濟日報的房市操作還相當有趣,文末提到的「增長幅度近年有趨緩,年增幅僅95%」。這種擺出增長幅度高達 95% 的數據,記者到底是得把良心藏得多深,才能寫出「趨緩」這種荒謬到可笑的文字。

  • 淡水輕軌可以走淡水老街、河岸還是文化路?

    淡水輕軌可以走淡水老街、河岸還是文化路?

    淡水輕軌是大淡水地區除了淡江大橋外,近年最重要的交通建設。從紅樹林捷運站走台二線(登輝大道),轉入淡海新市鎮到漁人碼頭這一段已經竣工營運,但是從漁人碼頭沿著淡水河岸進入市區,再接到淡水捷運站這段卻一直都是個難題。

    話先說在前頭,我原本是反對輕軌的,詳細情況可參見《淡水輕軌捷運是一條錯誤又昂貴的交通建設》)乙文!

    甚至在2015年10月21日,我還酸過陳菊蓋的高雄輕軌還在低速試營運就出軌,那高速時就會飛的了。

    之後2017年4月23日還抱怨過,既然政府要搞「前瞻基礎」,為何不先把國內網路環境搞成 1G 起跳,海外骨幹順便多弄七條?

    不過淡水輕軌始終已經蓋了一半,那我們接下來就該想如何能讓輕軌開發更加進步。

    原本新北市政府最初計劃似乎打算走市區道路,也就是沿著平面道路(文化路、中山北路)開發輕軌路線,但我不確定為什麼改變了,可能是土地取得太過困難,或是四線道路不夠使用。

    實際上這條路線是最佳選擇,也是對淡水居民友善的一條,減少路面公車的實際需求,能夠有效紓解塞車問題,還能最大化擴散觀光客的旅遊動線,活化主要市區周邊產業生氣。

    後來聽說輕軌捷運打算改走淡水老街,但是當地居民、文史工作者與學者都在抗議,認為會破壞當地古蹟(?)、景觀(?)還是影響生活什麼的。

    古蹟說純粹是胡扯就是了,淡水老街(中正路)早就沒有真正古蹟,更別說提到景觀只會讓人發笑。嚴格說起來,淡水只有重建街才算真正老街。

    現在你走在淡水老街上,還會看到一些商家的店門口依然擺著「拒絕輕軌進入老街」的抗議文字。

    最後,新北市政府似乎妥協了,打算改在淡水河岸規劃輕軌路線。這時候就剩下文史工作者和教授學者在抗議了。

    不過基本上教授學者和文史工作者的論述都是不蓋最好,要觀光客跟居民自己用走的銜接淡水捷運站和紅毛城輕軌站 —— 很自私的想法就是了,也破壞了環狀輕軌路線網的完整性。

    然而,如果真是把輕軌設置在淡水河岸,那實際上功能就顯得相對薄弱,沒有放在老街甚至是文化路上來得好,剩下單純轉運漁人碼頭和淡水捷運站之間乘客的作用,等於變相取代公車的地位,基本上這筆經費已經變得毫無意義(因為還是得有公車得跑文化路跟中山北路)。

    如果是作為第二佳的老街選擇,當我今天走在淡水老街(請參考上圖)上,仔細地觀察了一下後,發現只需要把淡水老街的行人步道全部拆除,改成全平面人行道,這樣一來就有足夠的空間提供輕軌列車運行,甚至還能安排一條單向車道給汽車和機車行駛(最佳做法是只允許當地商家送貨和有車庫的居民可開車進入)。

    有網友聽到我這種想法,悲觀回應道:「不可能啦!連新市鎮三不五時都有人在嫌人行道太寬,應該鏟掉大半給車道跟路邊停車了!淡水高級人一堆,友善環境配不上他們。」

    嘛,或許是我經常在國外旅行時,親身體驗他們的生活文化與交通建設兼容的富實美感,讓我有感而發吧。

  • 淡水人英語名字的名稱正名運動

    淡水人英語名字的名稱正名運動

    中國人(華人)的英語單字是「Chinese」,紐約客的英語名稱是「New Yorker」,日本人的英語單字是「Japanese」,理所當然的,淡水人也該擁有一個屬於這塊土地上人民專用的正式英語名稱「Tamsuian」。

    為什麼住淡水的人要稱淡水人?(Why Tamsui people are called Tamsuian?)

    近年在國內頗受關注的臺灣人,事實上原本也沒有對應的英文單字,應該和金門人、馬祖人與澎湖人一樣,分別寫作 Taiwan People、Kinmen People、Matsu People 與 PengHu People。

    直到後來有人自行發明「Taiwanese」這組新單字後,才逐漸在世界上使用。不過實際上許多英語系國家的字典,直到現在也根本沒有收錄這個稱呼(例如權威老牌的 Oxford 牛津字典),屬於野單字的一種文字。

    既然要發明一組新單字,正確的英語文法就必須在方方面面都得留心注意。

    除了創立全新單字(例如地球人的 Earthling)或片語(例如金門人的 Kinmen People)外,構成一個全新(某地)人、(某地)語文的英文單字常見規則,是在土地/地區名稱後方加上後綴語(suffix)。

    常見的英語後綴語包括「-er」(紐約客 New Yorker)、「-an」(美國人 American)、「-ian」(巴黎人 Parisian)、「-ish」(英格蘭人 English)、「-ite」(莫斯科人 Muscovite)和「-i」(以色列人 Israeli)都是正式用法,不過當初在設計臺灣人的英語名稱時,卻是採用另一種後綴語「-ese」,變成 Taiwanese。

    網路上曾流傳一個都市傳說,指出「-ese」的後綴結尾在英語中具有負面貶義的意思,也就是受到歧視的次等人種,意指 Taiwanese 在世界上屬於低級存在。

    部分學派認為這是因為葡萄人(Portuguese)在大航海時代在亞洲到處進行侵略殖民時,經常以自己的「-ese」結尾替征服過的土地進行命名,因此對於亞洲人而言,-ese 等同當年黑暗時代的血淚歷史(對於那個時代的白種人而言,黃種人也只是比非洲黑人好上一點。)

    另外,英國牛津字典對於「-ese」的定義一共有兩個,分別是「of a country or city; a person who lives in a country or city; the language spoken there」以及「the style or language of (often disapproving)」,其中第二個字義中提到的「often disapproving」,係指不被接受的用法,也就是含有貶意的意思。或許也是因為如此,Taiwanese 才會被認為是次等的負面用語。

    淡水人的英文名稱 Tamsuian

    在談過英文名稱的一些文法規則後,接下來就是替淡水人想出一個正式且合乎英式法統(美國去吃屎)的英語名稱了。

    由於淡水的英文名稱是 Tamsui,最後一個字位是 i,恰好可以使用 -ian 的後綴,因此淡水人的英文名稱可以使用 Tam-Sui-an 的組合,寫作「Tamsuian」。

    更棒的是 ian 發音原本就接近中文「人」字,因此 Tamsuian 唸作淡水人也毫無違和感!以後大家在做英文書寫或是口語介紹淡水人時,都能用「Tamsuian」來做專屬名稱喔!

  • 蘇貞昌回歸參選新北市市長?讓人心慌慌月也光光

    蘇貞昌回歸參選新北市市長?讓人心慌慌月也光光

    淡水小編聽聞人稱老縣長的電火球蘇貞昌打算再次挑戰新北市長這個位子,讓我年輕時代那一段遙遠的記憶再度湧上心頭,感覺天上的月亮光芒再次黯淡,心神都慌張了起來。

    我在新北市淡水區已經住了快要大半輩子,要列舉三件最讓我感受厭煩的事,蘇貞昌就包辦了其中兩件:

    第一個是淡水漁人碼頭,活生生把許多人最愛牽著情人看夕陽的堤岸給拆了,蓋了毫無在地文化傳承的綜合商場兼旅館餐廳的碼頭。雖然招來不少觀光客人潮,不過實際上真正賺到錢的人都是外來商人以及淡水地主跟銀行家,結果卻是讓淡水人承受長久的聯外交通黑暗期。

    其實從這幾年的時間就能驗證蘇貞昌當初的決策是錯的,漁人碼頭是我現在最少去的淡水景點,就連朋友來淡水玩也都完全無視。漁人碼頭除了假日外,平日根本沒有人潮,更別提冬天的強烈冷鋒讓人連來淡水都不太願意,造成漁人碼頭內的商店甚至曾經一度幾乎倒閉。

    第二個是淡水河堤岸,過度開發後結果同上,破壞了老街閒逸的生活與傳統價值,淪為台灣各地都可隨意見到的小吃街,甚至當年拆除河岸邊的日式木造住宅還是等到抗議的學生回家休息時趁著晚上偷偷來,那個年代可不像現在隨便一個抗議都能成為網路焦點,相信到了現在也沒有多少人還曉得這件事。

    第三個是大煙囪,不過這是周錫瑋的手筆,除了破壞天空線外似乎沒有其他作用。

    這次聽聞蘇貞昌打算回鍋選新北市長,端出來的牛肉政策中特別提到想要重啟沙崙海水浴場,讓人好奇這個曾經被他大手一關的海灘是不是被當初的他當成未來選資揮霍?

    說不定蘇老先生都壓根忘了這件事?就像他在總統府面會當時總統 馬英九,大談闊論對核四的看法時,被一旁的副總統 吳敦義立刻打臉說是蘇老先生本人追加的核四預算後滿臉尷尬一樣。

    嘛,淡水沙崙,現在水質變得很差,加上離岸流很危險,我一個親戚在沙崙被鯊魚咬掉腿,另一個親戚為了救人還差點溺斃,還有一個親戚溺水被人救回來,所以別來動她歪腦筋,保持她靜悄悄地模樣就好了,行不?

  • 自然生態?交通?你所不知道淡江大橋與淡水夕照的孰輕孰重

    自然生態?交通?你所不知道淡江大橋與淡水夕照的孰輕孰重

    話先說在前頭,我個人支持淡江大橋的興建。但也別簡單地就把我當成建設派惡人,因為我還是反對淡北快速道路滴1

    如果問我為何支持淡江大橋?簡單來說它是關渡大橋的兄弟,用來連結淡水河的左右兩岸。實際上關渡大橋已屆使用年限,運載量也早就不堪現代車流使用。這樣子你覺得淡江大橋重不重要?

    過去要從關渡大橋進入八里市區很方便,但是對於打算上高速公路的人來說,距離交流道遙遠彎折的路途難免讓人顯得乏力。這個狀況直到東西向快速道路台65線竣工以前都是如此。

    後來台 65 線雖然解決了部分問題,卻又造成大量的車潮在上、下班時間堵塞在交流道口前,綿延數公里。而且實際上台 65 線的興建主要嘉惠了淡水民眾前往板橋、土城等地區。

    因此,一條讓淡水人可以直接連結西濱快速道路台61線的淡江大橋是有必要的。可在上下班時間疏導欲前往諸如觀音工業區、林口工業區等新北與桃竹地區的民眾,進而減少從竹圍民權路一段與二段出走淡水的車流。

    而且淡水人想前往中華民國桃園國際機場(前中正國際機場)也會更加快速便捷,尤其是省下先往台北方向,再彎折回的大U字形,起碼能省下將近 20 分鐘的車程。

    筆者曾經開車載姊姊從淡水飆車去桃園國際機場,總距離約 35 公里,實際上只花不到三十分鐘就到了。一旦淡江大橋完工,更可以省下 12 公里的路程,就算是搭乘計程車或 Uber 也能省下大筆車資。

    另外,關渡大橋是在民國七十二年十月興建完成,以國內公路橋梁的設計規範來看,預期的使用年限便是以 50 年為基準進行設計(臺灣公路工程第 33 卷第 1 期-132-3)。

    因此,從狹義的現實面進行思考,其實關渡大橋僅剩下 16 年可供使用。一條替代橋梁的興建是遲早的事情。

    基於上面幾點原因,我認為淡江大橋有其必要性與必然性

    淡水河的美麗夕陽?

    有人說,淡江大橋會破壞淡水河的美麗夕陽。

    我說,淡水河的夕陽只在每年的夏天才能看得見。

    當來到其他季節時,夕陽是不會從河口進入的(到底有多少人意識到這點?)。尤其在冬季,還不到黃昏便找不著太陽,也就不會有夕陽入水的風采,因為根本被觀音山擋住所有的光線。

    臺灣八景的歷史沿革

    淡水河的夕陽景致,在中國清朝時期(1696 年)選出的第一回臺灣八景中,根本排不上名次。當時唯一入選的夕陽景色,是澎湖島的西嶼落霞。

    接著,在日據時代(1927 年)由台灣日日新報選出的臺灣八景十二勝中,淡水夕照才首次入榜。

    接著臺灣光復,民國時期又分別在民國 42 年( 1953 年)以及民國 94 年( 2005 年)選出兩次新的臺灣八景,淡水夕照可是完全無緣入選呢 。

    淡水河的變與不變

    淡水河的夕陽其實一直都在,美麗與否只是由人們自行決定。

    實際上,我印象中的夕陽美景,老早被河岸那些人工建設給破壞殆盡。

    我說,以我的攝影眼來預測,等到淡江大橋蓋好後,人們會發現原來淡江大橋竟然可以如此融入夕陽的餘暉之中(如果能蓋水下橋梁也不錯)。此外,屆時站在淡江大橋上拍攝落日,可能更會是美好的意外。

    淡北快速道路是垃圾

    文章最後我要再聲明一次,我支持淡江大橋的興建。但是狗屁不通的淡水河北側沿河平面道路(淡北快速道路)給我滾蛋。

    一條所謂的淡北高架道路,光是新北市端就要花四十二億的工程款,臺北市端還是未知。有這種預算,卻不肯花錢拆遷原道路旁的違建住戶,以及採用調整交通號誌這麼簡單的方式。無論怎麼看,這條淡北道路就像是一個禮物,只可惜不是給淡水人,而是已經收購竹圍大筆土地的政客們自己。

    說到底,政府對淡江大橋與淡北道路的期許,就是希望淡水可以成為臺北市的衛星城市,並且持續推動房價市場。

    但是從淡水前往臺北,就算搭乘捷運也得花上 45 分鐘,這絕對是非常惡劣的通勤時間。

    淡水近來大量建設的淡海新市鎮,以及目前正在收購中的淡海新市鎮第二期,非常大量的土地正在政府手下逐漸成形。

    只是時間、空間上的因素,淡水終究無法成為臺北的生活、工作圈裡的一員。如果是以臺北市為目標,那麼比起淡水,我更建議購買林口、新莊等地的房屋。

    假日的淡水真的完全不適合生活,除非你願意當個宅男宅女。建議大家如果要來淡水享受生活,選平常日。

    1. 淡水塞車真相:我們需要的是淡江大橋,不要醜陋的淡北快速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