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

  • 淡水:融合傳統和現代的珍貴歷史文化小鎮

    淡水:融合傳統和現代的珍貴歷史文化小鎮

    淡水(Tamsui,又譯作Tanshui, Danshui),自古以來就是臺灣島歷史發展的重要人文地區,近代更成為臺灣島對外貿易和國際關係的重要港口。最早的人文活動信史紀錄,甚至可追溯至古中國的三國時期,有東吳船隻往來淡水、八里等地,替當時還處於石器時代的南島語族帶來文明的開端。

    淡水這個名稱是由漢人引入的,從16世紀中葉開始,臺灣島北部的名稱漸漸從「小琉球」轉變為「雞籠」和「淡水」。根據陳宗仁的考證,「淡水」一詞與鹹水湖形成對比,鹹水湖的水是可以飲用的,所以當時中國的船隻在航行各地時需要補充淡水,「淡水」這個地名的意思是可以停留並補充淡水的地方。

    17世紀時,西方殖民勢力進入東亞,臺灣島成為東亞貿易轉運站的角色,作為臺灣島北方重要的河港,淡水的地位變得更加重要,因此在西方人所編製的地圖和文獻中,淡水這個名字也經常出現,拼法有Tanchui、Tamchuy(西班牙語)、Tamsuy(荷蘭語)等,都是從淡水的音轉換而來。這表明在17世紀時,「淡水」這個名字已經被接受為慣用詞。不過當時的「淡水」範圍大致指的是淡水河口附近的海域、淡水港及其周邊地區。

    關於「滬尾」這個名字,一直以來有多種說法。在甲午戰爭後,日本侵略殖民臺灣島和澎湖群島,為了確定統治領域的明確範圍,在進行近代化的治理時,開始進行對臺灣各地地理總說、地名考證和行政沿革總說等資料的整理與掌握,因此各種地名辭典和行政管轄範圍的編纂陸續出現。

    1909年出版的伊能嘉矩所編纂的《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第三.臺灣》就是其中一部提到滬尾的文獻。伊能嘉矩對滬尾地名的變遷進行了考究,他列舉了清代黃叔璥的《臺海使槎錄》中出現的「虎尾」和1764年《續修臺灣府志》中出現的「滬尾」,說明這兩種寫法不同,但它們的意義都是源自於居住在淡水及沿海地區的原住民的音轉(音近似HOBE)。

    在古早時期,「淡水」是一個總稱,指的是淡水河口和淡水港,甚至更早期時指的是整個臺灣北部地區。而「滬尾」則是一個村落的名字,後來「淡水」和「滬尾」並存,到了日本時代,「淡水」正式取代了「滬尾」的名字,並延續至今。但是日本時代的淡水郡還包括了現在的三芝、石門、八里等地區,也就是現在大家熟知的大淡水地區。

    這些關於淡水和滬尾的名稱變遷和來源的資料提供了對於淡水地區歷史演變的一個了解。淡水作為臺灣歷史上的重要地區,不僅在人文和經濟發展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也有著豐富的文化和地理意義。通過對淡水的名稱由來的探究,我們更能深入了解這個地區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淡水至今仍然是中華民國一處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擁有迷人的風景、豐富的文化遺產和美食。遊客可以欣賞到淡水老街的古色古香,品味道地的小吃,並且沿著淡水河享受美麗的河岸風光。淡水港口也保留著悠久的歷史,是遊船和遊艇的重要停靠地點。

    淡水的歷史和故事為這個地區增添了一層神秘感和魅力,吸引著許多遊客和歷史愛好者前來探索。淡水的獨特性和豐富性使其成為一個值得一遊的地方,既能感受到悠久的歷史底蘊,又能享受到現代的便利和魅力。

    除了以上提到的淡水和滬尾的名稱由來,淡水還有許多其他值得一提的歷史和文化特色。在19世紀,淡水成為了西方列強的貿易據點,許多歐洲國家的商人和傳教士在此建立了居住和商業據點。這種跨文化的交流和影響使得淡水成為了一個多元而富有活力的地區。

    此外,淡水還擁有許多受歡迎的旅遊景點,如紅毛城、淡水老街、觀音山和淡水漁人碼頭等。這些景點不僅展示了淡水的歷史和文化,還提供了絕佳的觀景點和拍照機會,吸引著遊客和攝影愛好者前來。

    對於喜歡自然和戶外活動的遊客,淡水也提供了豐富的選擇。你可以沿著淡水河自行車道騎行,欣賞河岸風光,或者到附近的山區進行登山和遠足活動。無論你是喜歡城市探險還是大自然探索,淡水都能滿足你的需求。

    最後,淡水還以其美食聞名。這裡有許多傳統的小吃和特色料理,如阿給、淡水魚丸和鐵蛋等,讓你品味到地道的臺灣風味。在淡水的夜市和餐廳中,你可以品嚐到各種美味的食物,滿足你的味蕾。

    總之,中華民國臺灣省新北市的淡水小鎮是一個充滿歷史、文化和風景的地方,吸引著遊客和探索者。它的獨特性和豐富性使其成為一個不可錯過的旅遊目的地。無論你對歷史感興趣還是追求美食和自然,淡水都能帶給你一個難忘的旅行體驗。來淡水,探索它的故事,感受它的魅力,並帶回美好的回憶。

  • 淡水歷史:明清兩朝治理前的西方國家覬覦時期

    淡水歷史:明清兩朝治理前的西方國家覬覦時期

    在歷史有記載以來,淡水最早的文字紀錄可從明朝嘉靖年談起。大約在約 1550 年至 1566 年間,臺灣雞籠、滬尾(今淡水)屢遭「倭」燒焚掠奪,「土番」稍稍避居山後。

    1594(萬曆二十年),日商人納屋助左衛門,經商呂宋,航寄港淡水。

    1626 年,5月16日卡黎尼奧督率大划船、戎克船十二艘,載兵三百名至三貂角築城,名「聖地亞哥」,翌日入雞籠港。西班牙人始據雞籠,臨海築城,即所謂雞籠城者。並在港後高地設置砲台。

    1629 年(崇禎二年),秋七月,西班牙人入侵淡水,建聖多明哥城寨,以為與中國內地通商之根據地。

    1630 年(崇禎三年),台南之荷蘭人,以西班牙據淡水、雞籠有礙貿易,乃派艦攻淡水港,提督嘉烈欲禦之,荷蘭水師提督敗還。

    1632 年(崇禎五年),春,西班牙人溯淡水入臺北平原,並沿河闢淡水直達雞籠陸路,撫沿河「蕃杜」,派神父愛斯基委任淡水司鐸,建聖堂。

    1634 年(崇禎七年),在淡水西班牙人約二百人,在雞籠亦三百餘人,時有西船20隻同時進港雞籠。

    1636 年(崇禎九年),淡水附近土著聞菲律賓總督下令將淡水派遺軍漸次撤退,乃乘機破壞砲台,燒燬淡水河沿岸教堂四所,西班牙傳教士不得已改於夜間佈教。

    1637 年(崇禎十年),以石塊,石灰重建「聖多明哥城」。

    1638 年(崇禎十一年),西班牙遂撤兵淡水,並自毀紅毛城,淡水的宣教工作終告停止。

    1641 年(崇禎十四年),荷蘭太守托拉勒泥斯,遺軍偵察難籠,並致最後通牒與雞籠西班牙太守波爾芝里奧。秋,荷蘭攻雞籠,淡水,西人堅守,不利而還。

    1642 年(崇禎十五年),秋,西曆八月,荷蘭三次來攻,適西人有事呂宋調回雞籠守軍。荷蘭提督哈勞贅乘虛急攻,不戰而下淡水。8 月 19 日荷蘭人登陸基隆,雙方激戰5日,西班牙人開城投降。戰俘中的傳教人員有神父5名,修士1名。

    1644 年(崇禎十七年),發現硫磺及煤。5月7日動工以磚石重建紅毛城。

    1654年由荷蘭人所繪之淡水古地圖,其中有尖頂的堡壘即為安東尼堡。
    1654年由荷蘭人所繪之淡水古地圖,其中有尖頂的堡壘即為安東尼堡。

    1645 年(崇禎十九年),淡水多雨建築工期耽擱。荷人作戶口調查,淡水計有原住民(Senar 社是由八到九個小村莊所組成)37戶,共 131 人。

    1661 年(永曆十五年),春三月,鄭成功出征臺之師,舟發廈門。四月,克鹿耳門,圍熱蘭遮城。荷人乞降,乃召回雞籠,淡水戌兵。冬十二月,荷蘭人投降。以赤坎為東都明京,轄一府二縣:承天府、天興縣、萬年縣。後改東都為東寧。荷蘭遣克寧克代揆一為台灣太守,值戰爭,克寧克率淡水、荷蘭人逃跑。

    1668 年(永曆二十二年),荷蘭人以孤立無援,棄守雞籠、北臺。

    1681 年(永曆三十五年),冬十月,清兵謀攻台灣,武衛將軍何祐為北路總督,率以戌雞籠、淡水。

    1683 年(永曆三十七年),加強淡水防務,何祐修淡水城,以備清兵入侵。六月,清軍攻台灣北路總督何佑以雞籠,淡水降清。鄭盡心、陳明隆自遼海竄據淡水,地方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