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馬路

  • 紅毛城、真理大學外人行步道的危險設施警告⚠️

    紅毛城、真理大學外人行步道的危險設施警告⚠️

    在淡水古蹟博物館所屬的紅毛城與真理大學外側的馬路邊,規劃有一條人行步道。步道與馬路交界處,設置了一排擋車用的防撞金屬柱。

    這些金屬柱被特別設計成砲彈造型,以符合清朝時期該地的實際作用,火力武裝防衛。

    但是不曉得什麼原因,或許是被人拔去當破銅爛鐵賣了也不一定,有幾個柱子的上蓋已經憑空消失,露出裡頭的中空腔體。

    每次只要稍微一下雨,就能看見腔體淹滿水。尤其在夏天多雨的季節,筆者都能看見裡頭冒出了不少孑孓,變成蚊蟲生養之地。

    有幾個比較靠近真理大學教堂的砲彈柱,腔體已經被填滿了水泥,至少不會再積水。但是比較遠一點的一根,筆者卻是看著它已經過了不知道多少寒暑,變成紅毛城不親、真理大學不愛的孤兒。

    沒想到,前幾天運動路過時再看到它,卻已經變成如上圖的模樣。

    或許是裡頭裝著滿滿的雨水重量,讓固定底座終於無法再負荷,連根拔起傾倒的模樣,像是隨時都會沿著下坡地形,往下滾到車水馬龍的交道要道上。儼然已經是需要高度防範的危險設施,希望淡水地區政府可以立即移除、修復該金屬柱啊。

  • 八里大塞車皆因自來水施工延宕惹禍 只罰承包商3萬

    八里大塞車皆因自來水施工延宕惹禍 只罰承包商3萬

    台灣自來水公司北區工程處本(110)年1月12日在八里區龍米路封閉車道進行「五股獅子頭水管橋工程」,卻未依交維審查於上午6時須開放通行,導致交通癱瘓;新北市副市長陳純敬上午主持道安會報,指示相關局處針對施工單位提報的交維計畫,務必從嚴審查。

    陳純敬指出,自來水公司北工處事後檢討究責,依約開罰承包商3萬元,「對包商來說是不痛不癢!」,且以當時延誤收工造成2萬多輛車塞在車陣約20多分鐘,金額不符比例原則;陳純敬指示各處局針對交維審查SOP於2 個月內重新檢討修正,以避免類似案例發生。

    自來水公司北區工程處副處長涂明裕上午在道安會報針對1月12日八里龍米路封閉雙向內側車道施工造成塞車事件,進行檢討報告,涂明裕指出,該工程是於前一晚進場施作,因連續下雨,所以增加打設擋土設施,以避免路面坍方,原本須於上午6時前回鋪鐵板開放通行,但因開挖範圍大,鋪設鐵板的強度不足以承受車輛通行,所以只能內縮占用車道、緊急暫停施工。

    涂明裕表示,上午9 時45分接到交通局通知立即停工、恢復通行,就趕緊責成現場承包商盡速拔除擋土設施、撤收機具和回填管溝、鋪設臨時性道路,下午6 時恢復部分車道通行,晚間10時現場機具完成撤收,凌晨全面開放通行,後續14、15日進場道路銑鋪及標線作業。

    涂明裕說,事後檢討內部人員施工交維計畫考慮不夠周延,且應變能力不足,已予口頭警告外,另對承包商開罰3萬元;自來水公司未來在主要幹道施工前,將會先進行交通流量壓力測試,並採分段施工,以降低對道路交通的衝擊。

    交通局長鍾鳴時表示,交通局將加強施工管理,包括交維審查核定的施工範圍、時間一定要更明確規範與要求,避免類似情事再發生。

  • 淡水輕軌可以走淡水老街、河岸還是文化路?

    淡水輕軌可以走淡水老街、河岸還是文化路?

    淡水輕軌是大淡水地區除了淡江大橋外,近年最重要的交通建設。從紅樹林捷運站走台二線(登輝大道),轉入淡海新市鎮到漁人碼頭這一段已經竣工營運,但是從漁人碼頭沿著淡水河岸進入市區,再接到淡水捷運站這段卻一直都是個難題。

    話先說在前頭,我原本是反對輕軌的,詳細情況可參見《淡水輕軌捷運是一條錯誤又昂貴的交通建設》)乙文!

    甚至在2015年10月21日,我還酸過陳菊蓋的高雄輕軌還在低速試營運就出軌,那高速時就會飛的了。

    之後2017年4月23日還抱怨過,既然政府要搞「前瞻基礎」,為何不先把國內網路環境搞成 1G 起跳,海外骨幹順便多弄七條?

    不過淡水輕軌始終已經蓋了一半,那我們接下來就該想如何能讓輕軌開發更加進步。

    原本新北市政府最初計劃似乎打算走市區道路,也就是沿著平面道路(文化路、中山北路)開發輕軌路線,但我不確定為什麼改變了,可能是土地取得太過困難,或是四線道路不夠使用。

    實際上這條路線是最佳選擇,也是對淡水居民友善的一條,減少路面公車的實際需求,能夠有效紓解塞車問題,還能最大化擴散觀光客的旅遊動線,活化主要市區周邊產業生氣。

    後來聽說輕軌捷運打算改走淡水老街,但是當地居民、文史工作者與學者都在抗議,認為會破壞當地古蹟(?)、景觀(?)還是影響生活什麼的。

    古蹟說純粹是胡扯就是了,淡水老街(中正路)早就沒有真正古蹟,更別說提到景觀只會讓人發笑。嚴格說起來,淡水只有重建街才算真正老街。

    現在你走在淡水老街上,還會看到一些商家的店門口依然擺著「拒絕輕軌進入老街」的抗議文字。

    最後,新北市政府似乎妥協了,打算改在淡水河岸規劃輕軌路線。這時候就剩下文史工作者和教授學者在抗議了。

    不過基本上教授學者和文史工作者的論述都是不蓋最好,要觀光客跟居民自己用走的銜接淡水捷運站和紅毛城輕軌站 —— 很自私的想法就是了,也破壞了環狀輕軌路線網的完整性。

    然而,如果真是把輕軌設置在淡水河岸,那實際上功能就顯得相對薄弱,沒有放在老街甚至是文化路上來得好,剩下單純轉運漁人碼頭和淡水捷運站之間乘客的作用,等於變相取代公車的地位,基本上這筆經費已經變得毫無意義(因為還是得有公車得跑文化路跟中山北路)。

    如果是作為第二佳的老街選擇,當我今天走在淡水老街(請參考上圖)上,仔細地觀察了一下後,發現只需要把淡水老街的行人步道全部拆除,改成全平面人行道,這樣一來就有足夠的空間提供輕軌列車運行,甚至還能安排一條單向車道給汽車和機車行駛(最佳做法是只允許當地商家送貨和有車庫的居民可開車進入)。

    有網友聽到我這種想法,悲觀回應道:「不可能啦!連新市鎮三不五時都有人在嫌人行道太寬,應該鏟掉大半給車道跟路邊停車了!淡水高級人一堆,友善環境配不上他們。」

    嘛,或許是我經常在國外旅行時,親身體驗他們的生活文化與交通建設兼容的富實美感,讓我有感而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