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朝

  • 鯨豚出沒臺灣淡水河的歷史文獻記載

    鯨豚出沒臺灣淡水河的歷史文獻記載

    臺灣島,古稱夷洲,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方的海面上,右側鄰近黑潮,自古便是眾多海洋生物聚集和洄游途經之地。

    日據時代,甚至有此地極為稀罕的藍鯨出沒屏東外海,卻遭日本人的東洋捕鯨會社獵殺(後來相隔一百年來到民國109年1月25日,才又有發現死亡藍鯨漂流到臺東縣長濱鄉海岸的紀錄)。

    公元1929年時,東洋捕鯨會社將已經解體之藍鯨(當時稱白長鬚鯨)下額骨和肩胛骨捐獻出來,作為興建鵝鑾鼻神社的華表(即現在鳥居)使用,後來在第二次世界正如火如荼之際,代表日本精神象徵的神社也終於被摧毀於戰火之中。

    鯨豚出沒臺灣淡水河的歷史文獻記載 Taiwan Daily News Report April 1930
    公元1930年代臺灣日日新新聞報導

    尤其日本政府趁殖民臺灣之際,屠殺環島周遭海岸出沒之鯨魚和海豚作為商業和戰備資源,造成物種滅絕的危機。再加上近代高密度發展工業和科技業,陸地水系和海洋都遭到污染,導致海洋生態系統凋零,已不復見古代海洋生命的茂盛繁衍盛況。

    民國93年2月14日,新聞上曾經出現過一則消息,指出有三隻海豚沿著淡水河岸一路游到雙北交接處的重陽橋下,這是近年難得一見如此深入內陸的鯨豚。

    但其實在甲午戰爭被迫割讓臺灣島和澎湖群島進入日據時期以前,經常就有海豚會循著淡水河逆流而上,人類和生物彼此尊重的自然時代讓人嚮往。而這些都在當時的文人筆下留下了紀錄。

    民國51年,周鍾瑄主修之《諸羅縣志》卷十二,〈雜記志.古蹟〉中提及靈山廟建廟落成時有鯨目動物至該廟:「靈山廟:在淡水干豆門。前臨巨港,合峰仔峙、擺接東西二流與海潮匯,波瀾甚壯。康熙五十一年建廟,以祀天妃。落成之日,諸番並集。忽有巨魚數千隨潮而至,如拜禮然;須臾,乘潮復出於海:人皆稱異。」文中的靈山廟指的是現在關渡宮,而東西二流指的應該是大漢溪與基隆河,這也是淡水應有極多鯨豚出沒的寶貴歷史文獻記載。

  • 淡水歷史:明清兩朝治理前的西方國家覬覦時期

    淡水歷史:明清兩朝治理前的西方國家覬覦時期

    在歷史有記載以來,淡水最早的文字紀錄可從明朝嘉靖年談起。大約在約 1550 年至 1566 年間,臺灣雞籠、滬尾(今淡水)屢遭「倭」燒焚掠奪,「土番」稍稍避居山後。

    1594(萬曆二十年),日商人納屋助左衛門,經商呂宋,航寄港淡水。

    1626 年,5月16日卡黎尼奧督率大划船、戎克船十二艘,載兵三百名至三貂角築城,名「聖地亞哥」,翌日入雞籠港。西班牙人始據雞籠,臨海築城,即所謂雞籠城者。並在港後高地設置砲台。

    1629 年(崇禎二年),秋七月,西班牙人入侵淡水,建聖多明哥城寨,以為與中國內地通商之根據地。

    1630 年(崇禎三年),台南之荷蘭人,以西班牙據淡水、雞籠有礙貿易,乃派艦攻淡水港,提督嘉烈欲禦之,荷蘭水師提督敗還。

    1632 年(崇禎五年),春,西班牙人溯淡水入臺北平原,並沿河闢淡水直達雞籠陸路,撫沿河「蕃杜」,派神父愛斯基委任淡水司鐸,建聖堂。

    1634 年(崇禎七年),在淡水西班牙人約二百人,在雞籠亦三百餘人,時有西船20隻同時進港雞籠。

    1636 年(崇禎九年),淡水附近土著聞菲律賓總督下令將淡水派遺軍漸次撤退,乃乘機破壞砲台,燒燬淡水河沿岸教堂四所,西班牙傳教士不得已改於夜間佈教。

    1637 年(崇禎十年),以石塊,石灰重建「聖多明哥城」。

    1638 年(崇禎十一年),西班牙遂撤兵淡水,並自毀紅毛城,淡水的宣教工作終告停止。

    1641 年(崇禎十四年),荷蘭太守托拉勒泥斯,遺軍偵察難籠,並致最後通牒與雞籠西班牙太守波爾芝里奧。秋,荷蘭攻雞籠,淡水,西人堅守,不利而還。

    1642 年(崇禎十五年),秋,西曆八月,荷蘭三次來攻,適西人有事呂宋調回雞籠守軍。荷蘭提督哈勞贅乘虛急攻,不戰而下淡水。8 月 19 日荷蘭人登陸基隆,雙方激戰5日,西班牙人開城投降。戰俘中的傳教人員有神父5名,修士1名。

    1644 年(崇禎十七年),發現硫磺及煤。5月7日動工以磚石重建紅毛城。

    1654年由荷蘭人所繪之淡水古地圖,其中有尖頂的堡壘即為安東尼堡。
    1654年由荷蘭人所繪之淡水古地圖,其中有尖頂的堡壘即為安東尼堡。

    1645 年(崇禎十九年),淡水多雨建築工期耽擱。荷人作戶口調查,淡水計有原住民(Senar 社是由八到九個小村莊所組成)37戶,共 131 人。

    1661 年(永曆十五年),春三月,鄭成功出征臺之師,舟發廈門。四月,克鹿耳門,圍熱蘭遮城。荷人乞降,乃召回雞籠,淡水戌兵。冬十二月,荷蘭人投降。以赤坎為東都明京,轄一府二縣:承天府、天興縣、萬年縣。後改東都為東寧。荷蘭遣克寧克代揆一為台灣太守,值戰爭,克寧克率淡水、荷蘭人逃跑。

    1668 年(永曆二十二年),荷蘭人以孤立無援,棄守雞籠、北臺。

    1681 年(永曆三十五年),冬十月,清兵謀攻台灣,武衛將軍何祐為北路總督,率以戌雞籠、淡水。

    1683 年(永曆三十七年),加強淡水防務,何祐修淡水城,以備清兵入侵。六月,清軍攻台灣北路總督何佑以雞籠,淡水降清。鄭盡心、陳明隆自遼海竄據淡水,地方騷動。

  • 北台灣第一街 淡水重建街終將保留 淡水人好樣的

    北台灣第一街 淡水重建街終將保留 淡水人好樣的

    據國內新聞媒體報導,歷經 25 年的政府徵收與拓寬案,終於在十月有了最新結果。內政部近日決議發還早年自淡水重建街地區所徵收得的土地,讓一條擁有超過兩百年光陰的台灣記憶得以保留,也代表過去歷經民眾多次抗議的重建街拓寬計畫預期將停止開發。

    重建街舊名九崁街,是淡水區(古名滬尾),甚至是整個台灣北部與中部(清朝時以濁水溪以北統稱淡水)第一條以商業街型態發展而成的市街(南台灣第一條是台南的安平老街)。現在的淡水在兩百多年前開始,有著與世界強國交易頻繁的重要商港,一直到淡水河逐漸淤積變淺後,淡水港的貿易地位才逐漸被基隆取代,淡水的商業貿易核心地位自此開始消退。

    重建街的入口處,位在現在淡水老街上的媽祖廟兩旁。淡水媽祖廟建成於西元 1796 年,清嘉慶一年。一條如此有歷史意義,甚至一磚一瓦都可以自成古蹟的老市街,先前卻因政府的道路拓寬計畫而強徵附近不少居民土地。但隨著在地居民自發性的請願活動(小編不會稱為「抗議」或「抗爭」,即使那是很潮的用語),內政部終於作出發還徵收土地的決議,並將通知當初被徵收的地主繳回補償金(當年的金額,不是用現在的土地價格計價),就可隨即發還土地。雖然年代已久而且事過境遷,這次准予發還 6 筆土地與 4 棟建物給原住民,但這也代表當地的道路擴寬計畫將間接停擺,而在另一個百年後,我們的子孫依然可悠閒地行走在城市中難得一見的山坡街廓上,屆時的歷史記憶上或許將替這次的公民請願活動記上一筆。

    新北市新建工程處長詹榮鋒坦言,重建街拓寬有實務困難,且「不是非拓寬不可」,除因地主收回土地,另將待文資審議結果出爐,調整開發方式,可能改以「老街重建」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