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日據

  • 10月8日清法戰爭 中國在臺灣淡水阻擋法國侵略野心

    10月8日清法戰爭 中國在臺灣淡水阻擋法國侵略野心

    距今138年前的清光緒10年(公元1884年),法國為拓展亞洲殖民地範圍而侵略越南(Vietnam),中國清政府為保護越南主權,爆發長達一年四個月的中法戰爭(又稱清法戰爭,Sino-French War)。

    中法戰爭初期,法蘭西第三共和國(République française)除了在越南境內展開佔領,亦同時派遣部隊攻打雲南與臺灣海峽,擊潰福建水師與南洋水師,佔領臺灣島上的基隆和澎湖群島,卻在滬尾(今日淡水)一戰中遭受沈重打擊,終於讓擁有強大海軍的法國侵略腳步停下,避免臺灣被佔領的危機。

    此役更讓清廷看見強大海軍的重要性,促使慈禧推動了臺灣建省,以劉銘傳為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

    清法戰爭登陸淡水!百年前「10月滬尾血戰」歷程曝光

    近期台海情勢緊張升級,不少網友就討論解放軍假若登陸台灣,哪裡是最佳戰略點?其實北台灣距今136年前的清法戰爭(也稱中法戰爭),法國的遠東艦隊陸續進犯基隆及淡水兩地,光緒10年(公元1884年)10月更在淡水沙崙登陸掀起「滬尾血戰」,現今的淡水天生國小為當時的古戰場。

    根據2019年的「清法戰爭滬尾之役135周年國際研討會」論文集揭露,1884年8至10月間,法國的遠東艦隊在孤拔(Amédée Courbet)的指揮下攻打北台灣,9月法軍抵達雞籠外海,後與清軍展開砲戰,最終基隆的戰役不幸由法軍獲得勝利。

    10月2日起,清廷在淡水駐軍與法軍開始爆發砲戰, 10月8日法軍派兵登陸沙崙擬進攻滬尾街區,卻慘遭滑鐵盧,因駐守此處的孫開華提督,早在中法關係緊張的時刻,著力加強該港的防禦。

    該論文集指出,戰爭期間,法軍進逼登陸淡水,情勢一度十分的危急,住在淡水附近的居民整個動員起來。後來法軍被逼撤退後,不僅寫下清法戰爭在台灣的唯一勝利,也使得清廷體認周邊島嶼的重要性,進而積極展開台灣建省與佈防工事。 

    另外,根據天生國小製作的「重返古戰場—清法戰爭在淡水」也提及,當時法軍從現今淡水沙崙海水浴場登陸,而天生國小學校後方的「中崙圳」則是兩軍交戰的界線。

    至於當年為何會掀起清法戰爭?主因是法國想擴張勢力到歐洲以外的國家,並鎖定越南,但當時越南仍臣服於清朝,法國則想透過佔領台灣來威脅清朝放棄越南的宗主權,因而掀起清法戰爭,而整個戰事大概是從1883年到1885年前後三年,戰場涵蓋了中國、越南與台灣。

    題外話,後來日本發起的甲午戰爭也是在談判馬關條約時,仍持續攻打臺灣島和澎湖群島。清廷為避免日本人無恥的戰爭行為會讓臺灣人和澎湖人受到持續傷害,最終被強迫割讓二島,讓臺灣人和澎湖人陷入往後50年黑暗的日據時期。

  • 淡水歷史:明清兩朝治理前的西方國家覬覦時期

    淡水歷史:明清兩朝治理前的西方國家覬覦時期

    在歷史有記載以來,淡水最早的文字紀錄可從明朝嘉靖年談起。大約在約 1550 年至 1566 年間,臺灣雞籠、滬尾(今淡水)屢遭「倭」燒焚掠奪,「土番」稍稍避居山後。

    1594(萬曆二十年),日商人納屋助左衛門,經商呂宋,航寄港淡水。

    1626 年,5月16日卡黎尼奧督率大划船、戎克船十二艘,載兵三百名至三貂角築城,名「聖地亞哥」,翌日入雞籠港。西班牙人始據雞籠,臨海築城,即所謂雞籠城者。並在港後高地設置砲台。

    1629 年(崇禎二年),秋七月,西班牙人入侵淡水,建聖多明哥城寨,以為與中國內地通商之根據地。

    1630 年(崇禎三年),台南之荷蘭人,以西班牙據淡水、雞籠有礙貿易,乃派艦攻淡水港,提督嘉烈欲禦之,荷蘭水師提督敗還。

    1632 年(崇禎五年),春,西班牙人溯淡水入臺北平原,並沿河闢淡水直達雞籠陸路,撫沿河「蕃杜」,派神父愛斯基委任淡水司鐸,建聖堂。

    1634 年(崇禎七年),在淡水西班牙人約二百人,在雞籠亦三百餘人,時有西船20隻同時進港雞籠。

    1636 年(崇禎九年),淡水附近土著聞菲律賓總督下令將淡水派遺軍漸次撤退,乃乘機破壞砲台,燒燬淡水河沿岸教堂四所,西班牙傳教士不得已改於夜間佈教。

    1637 年(崇禎十年),以石塊,石灰重建「聖多明哥城」。

    1638 年(崇禎十一年),西班牙遂撤兵淡水,並自毀紅毛城,淡水的宣教工作終告停止。

    1641 年(崇禎十四年),荷蘭太守托拉勒泥斯,遺軍偵察難籠,並致最後通牒與雞籠西班牙太守波爾芝里奧。秋,荷蘭攻雞籠,淡水,西人堅守,不利而還。

    1642 年(崇禎十五年),秋,西曆八月,荷蘭三次來攻,適西人有事呂宋調回雞籠守軍。荷蘭提督哈勞贅乘虛急攻,不戰而下淡水。8 月 19 日荷蘭人登陸基隆,雙方激戰5日,西班牙人開城投降。戰俘中的傳教人員有神父5名,修士1名。

    1644 年(崇禎十七年),發現硫磺及煤。5月7日動工以磚石重建紅毛城。

    1654年由荷蘭人所繪之淡水古地圖,其中有尖頂的堡壘即為安東尼堡。
    1654年由荷蘭人所繪之淡水古地圖,其中有尖頂的堡壘即為安東尼堡。

    1645 年(崇禎十九年),淡水多雨建築工期耽擱。荷人作戶口調查,淡水計有原住民(Senar 社是由八到九個小村莊所組成)37戶,共 131 人。

    1661 年(永曆十五年),春三月,鄭成功出征臺之師,舟發廈門。四月,克鹿耳門,圍熱蘭遮城。荷人乞降,乃召回雞籠,淡水戌兵。冬十二月,荷蘭人投降。以赤坎為東都明京,轄一府二縣:承天府、天興縣、萬年縣。後改東都為東寧。荷蘭遣克寧克代揆一為台灣太守,值戰爭,克寧克率淡水、荷蘭人逃跑。

    1668 年(永曆二十二年),荷蘭人以孤立無援,棄守雞籠、北臺。

    1681 年(永曆三十五年),冬十月,清兵謀攻台灣,武衛將軍何祐為北路總督,率以戌雞籠、淡水。

    1683 年(永曆三十七年),加強淡水防務,何祐修淡水城,以備清兵入侵。六月,清軍攻台灣北路總督何佑以雞籠,淡水降清。鄭盡心、陳明隆自遼海竄據淡水,地方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