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化

  • 清和美學:淡水的自然與人文共融之美

    淡水,這個位於臺灣省島北部的迷人小鎮,以其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吸引著無數遊客。

    淡水的美,不僅僅在於它的風景如畫,更在於其內蘊的一種經過時間淬煉的美感。這種美學融合了山川海天的自然清新與人文的和諧,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在地文化風貌,我們稱之為「清和」。

    清新自然

    淡水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淡水河蜿蜒而過,清澈的河水倒映著岸邊的青山綠樹。在這裡,人們可以漫步於河邊步道,感受清風拂面,欣賞河流與夕陽交相輝映的美景。淡水的海岸線亦如詩如畫,波光粼粼的海面與遠方的山巒交織成一幅天然的畫卷。這種自然之美,是清和美學的基礎,它讓人們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尋找到一片寧靜的天地。

    人文和諧

    除了自然美景,淡水還擁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古老的紅毛城、淡水老街上的傳統建築,無不訴說著這座小鎮的歷史與文化。這些歷史遺跡與現代化的生活設施相互輝映,形成了一種和諧共存的文化氛圍。走在淡水老街上,欣賞著古色古香的建築,品味著地道的小吃,這種體驗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也是對現代生活的熱愛。

    清和生活

    清和美學不僅體現在淡水的自然與人文景觀中,更體現在這裡的生活方式上。

    淡水居民崇尚簡約、自然的生活態度,這種生活方式強調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追求內心的平靜與寧和。在這裡,人們會用散步、騎自行車、參加社區活動等方式來度過閒暇時光。這種生活方式,讓人們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時,也能體驗到內心的滿足與平和。

    清和美學

    清和美學還體現在淡水的藝術創作中。無論是繪畫、攝影,還是文學作品,淡水的藝術家們總是能夠捕捉到自然與人文的完美結合,創作出令人陶醉的作品。例如,描繪淡水河畔夕陽美景的畫作,或是記錄老街上生活點滴的照片,這些作品不僅展示了淡水的外在美,更揭示了其內在的清和精神。

    結語

    清和美學是淡水的一種獨特文化標誌,它融合了自然的清新與人文的和諧,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和藝術風格。在這裡,人們不僅可以欣賞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還能體驗到歷史文化的厚重與現代生活的便利。淡水的清和美學,正是這片土地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詮釋與追求。

  • 淡水:融合傳統和現代的珍貴歷史文化小鎮

    淡水:融合傳統和現代的珍貴歷史文化小鎮

    淡水(Tamsui,又譯作Tanshui, Danshui),自古以來就是臺灣島歷史發展的重要人文地區,近代更成為臺灣島對外貿易和國際關係的重要港口。最早的人文活動信史紀錄,甚至可追溯至古中國的三國時期,有東吳船隻往來淡水、八里等地,替當時還處於石器時代的南島語族帶來文明的開端。

    淡水這個名稱是由漢人引入的,從16世紀中葉開始,臺灣島北部的名稱漸漸從「小琉球」轉變為「雞籠」和「淡水」。根據陳宗仁的考證,「淡水」一詞與鹹水湖形成對比,鹹水湖的水是可以飲用的,所以當時中國的船隻在航行各地時需要補充淡水,「淡水」這個地名的意思是可以停留並補充淡水的地方。

    17世紀時,西方殖民勢力進入東亞,臺灣島成為東亞貿易轉運站的角色,作為臺灣島北方重要的河港,淡水的地位變得更加重要,因此在西方人所編製的地圖和文獻中,淡水這個名字也經常出現,拼法有Tanchui、Tamchuy(西班牙語)、Tamsuy(荷蘭語)等,都是從淡水的音轉換而來。這表明在17世紀時,「淡水」這個名字已經被接受為慣用詞。不過當時的「淡水」範圍大致指的是淡水河口附近的海域、淡水港及其周邊地區。

    關於「滬尾」這個名字,一直以來有多種說法。在甲午戰爭後,日本侵略殖民臺灣島和澎湖群島,為了確定統治領域的明確範圍,在進行近代化的治理時,開始進行對臺灣各地地理總說、地名考證和行政沿革總說等資料的整理與掌握,因此各種地名辭典和行政管轄範圍的編纂陸續出現。

    1909年出版的伊能嘉矩所編纂的《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第三.臺灣》就是其中一部提到滬尾的文獻。伊能嘉矩對滬尾地名的變遷進行了考究,他列舉了清代黃叔璥的《臺海使槎錄》中出現的「虎尾」和1764年《續修臺灣府志》中出現的「滬尾」,說明這兩種寫法不同,但它們的意義都是源自於居住在淡水及沿海地區的原住民的音轉(音近似HOBE)。

    在古早時期,「淡水」是一個總稱,指的是淡水河口和淡水港,甚至更早期時指的是整個臺灣北部地區。而「滬尾」則是一個村落的名字,後來「淡水」和「滬尾」並存,到了日本時代,「淡水」正式取代了「滬尾」的名字,並延續至今。但是日本時代的淡水郡還包括了現在的三芝、石門、八里等地區,也就是現在大家熟知的大淡水地區。

    這些關於淡水和滬尾的名稱變遷和來源的資料提供了對於淡水地區歷史演變的一個了解。淡水作為臺灣歷史上的重要地區,不僅在人文和經濟發展上扮演著重要角色,也有著豐富的文化和地理意義。通過對淡水的名稱由來的探究,我們更能深入了解這個地區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淡水至今仍然是中華民國一處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擁有迷人的風景、豐富的文化遺產和美食。遊客可以欣賞到淡水老街的古色古香,品味道地的小吃,並且沿著淡水河享受美麗的河岸風光。淡水港口也保留著悠久的歷史,是遊船和遊艇的重要停靠地點。

    淡水的歷史和故事為這個地區增添了一層神秘感和魅力,吸引著許多遊客和歷史愛好者前來探索。淡水的獨特性和豐富性使其成為一個值得一遊的地方,既能感受到悠久的歷史底蘊,又能享受到現代的便利和魅力。

    除了以上提到的淡水和滬尾的名稱由來,淡水還有許多其他值得一提的歷史和文化特色。在19世紀,淡水成為了西方列強的貿易據點,許多歐洲國家的商人和傳教士在此建立了居住和商業據點。這種跨文化的交流和影響使得淡水成為了一個多元而富有活力的地區。

    此外,淡水還擁有許多受歡迎的旅遊景點,如紅毛城、淡水老街、觀音山和淡水漁人碼頭等。這些景點不僅展示了淡水的歷史和文化,還提供了絕佳的觀景點和拍照機會,吸引著遊客和攝影愛好者前來。

    對於喜歡自然和戶外活動的遊客,淡水也提供了豐富的選擇。你可以沿著淡水河自行車道騎行,欣賞河岸風光,或者到附近的山區進行登山和遠足活動。無論你是喜歡城市探險還是大自然探索,淡水都能滿足你的需求。

    最後,淡水還以其美食聞名。這裡有許多傳統的小吃和特色料理,如阿給、淡水魚丸和鐵蛋等,讓你品味到地道的臺灣風味。在淡水的夜市和餐廳中,你可以品嚐到各種美味的食物,滿足你的味蕾。

    總之,中華民國臺灣省新北市的淡水小鎮是一個充滿歷史、文化和風景的地方,吸引著遊客和探索者。它的獨特性和豐富性使其成為一個不可錯過的旅遊目的地。無論你對歷史感興趣還是追求美食和自然,淡水都能帶給你一個難忘的旅行體驗。來淡水,探索它的故事,感受它的魅力,並帶回美好的回憶。

  • 淡水福佑宮年度遶境 淡水百名警察嚴陣以待

    淡水福佑宮年度遶境 淡水百名警察嚴陣以待

    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七日,也就是國曆五月六日,是淡水福佑宮的一年一度遶境宗教盛事。在這個特別的日子,信徒們會聚集在福佑宮,一同繞境祈福,這是淡水地區最受矚目的民間宗教活動之一。

    為了保障活動的順利進行,淡水警分局出動了百餘名警力,並邀集市府民政局等單位、18間宮廟與陣頭代表於「福佑宮遶境協調會」中,共同簽署「行動公約」,以確保活動的安全與秩序。

    福佑宮管委會主委謝安棋表示,今年的遶境活動將採行2梯隊實施步行遶境,第一梯隊為外縣市贊香團體,人數約為1000人,先行出發,沿廟方遶境路線前進;第二梯隊為本地友宮團體,人數約為1500人,接續於第一梯隊後方出發。

    淡水警分局長陳保緒表示,回顧往年的廟會遶境活動,總是出現一些不良行為,如交通違規、隨地亂丟垃圾、施放鞭炮及音響音量過大等情形,甚至陣頭之間發生肢體衝突。因此,今年他們推動了「優質宮廟文化行動公約」,強調「高自主管理」、「低環保公害」、「零聚眾鬥毆」、「交通真順暢」、「警民共協力」、「社會好期待」等自律宣言,希望減少民怨,維護傳統廟會優質文化。

    警方表示,將對參與遶境的陣頭團體及參加人員進行了清查,特別針對可能易生衝突的地點及路段進行加強維安與蒐證。強調法律無假期,暴力零容忍,

    淡水福佑宮是臺灣島上的重要歷史與中華文化代表,每年的遶境活動也是當地的重要傳統文化活動之一,吸引了許多民眾前來參與,而為了保障活動的平安順利進行,淡水警分局也一再強調將嚴格執行法紀,遏止任何擾亂秩序或有意破壞廟會神聖信仰的不法行為。

    希望民眾在參與活動的同時,也能自覺配合相關規定及防疫措施,讓這項重要的文化活動能夠圓滿順利地進行,展現在地豐富的傳統中華文化底蘊與淡水人文素養。

  • 毀滅古老文化?林右昌「又」想拓寬祖師廟周圍六號道路(重建街)

    毀滅古老文化?林右昌「又」想拓寬祖師廟周圍六號道路(重建街)

    近日,新任我國內政部長的林右昌,在來到我們淡水小鎮的清水巖祖師廟參拜祖師爺時,特地聲明他計畫再次對廟宇附近的六號道路,進行道路拓寬工程的開發。

    所謂六號道路,實際上就是淡水,甚至是整個北臺灣島最古老的核心商業區域「重建街ChongJian Street)」。這條道路在數年前,政府就一直打算對其進行道路拓寬工程。

    幸好,在當地文史工作室、在地人以及其他所有熱愛淡水傳統文化的群眾聯名抗議中,該工程開發計畫最終被取消而停工了。

    相關事件可參閱《北台灣第一街 淡水重建街終將保留》以及《記錄淡水:讚滿重建街活動熱鬧完成》等文字紀錄。

    重建街是一條在數百年前就存於臺灣島上的古老街道,具有文化、歷史及風貌保存價值,也是在商業化的現代,成為在地居民心中,共同記憶最深的一條古樸街道,是在整個臺灣島開發史中,重要而不可抹滅的重要一環。

    然而,林右昌才剛接手中華民國內政部長這個位置沒多久,竟然再度開口提出破壞這條古老街道的計劃,實在讓人擔憂是否就此淪落成民進黨眼中的香餑餑。

    林右昌的原話是:「瞭解清水祖師廟附近道路狹小,對於來參香的民眾或當地居民生活,相當不方便。」白話文解釋,我們知道民進黨政府開闢道路的主要目標,就是為了方便信徒前往清水祖師廟參拜

    令人不免質疑,為什麼一間廟宇的外地信徒是否容易參拜,竟然就可以犧牲一條比廟宇建築還要古老,堪比文化遺產的古蹟街道?

    這種似乎只是單純為圖利特定廟宇的行徑,實在是難以讓人苟同。

    重建街的價值已經被在地民眾認同,甚至連許多外地人都曉得這條古老街道,政府甚至也已經因為民眾請願而停工。現在林右昌竟然再度提出破壞這條街道的計劃,實在是非常不明智,更是傷害在地人的感情,讓曾經為這條街道努力奮鬥過的民眾感到受傷。

    眾人皆知,淡水清水巖祖師廟的管理委員會榮譽主委,正好是民進黨籍重量人士「呂子昌」。其女兒是後來也跟著從政的「呂孫綾」,就是別稱淡水蔡依林那位。讓人不免懷疑是否民進黨內部正在計畫合作開發這條老街。

    去年(2022年),呂孫綾在計劃參選議員的時候,就曾經爆發過類似的拆遷古蹟爭議。當時清水巖點名市定古蹟「施家古厝」阻擋廟前道路開闢,要求拆除或拆遷。但只要是老淡水人都知道,施家在清水巖建廟時曾出錢出力,廟方此舉引發鄉親反彈,甚至有人表示:「不怕祖師爺生氣嗎?」等語。

    現在林右昌又趁著參拜清水祖師廟的時候,釋放拆遷擴建工程的消息,無論是否只是在測民意風向,都讓我們需要警惕民進黨政府的行為,不能讓特定利益損害整個社區的權益,否則就是拿著祖師爺當幌子,迫害在地文化、歷史及風貌保存價值。我們希望林右昌能夠認真思考,考量當地民眾的意見,做出明智的決策,而不是為了圖利特定人士,破壞重要的文化資產。

  • 淡古文創工坊:招募創作者免費進駐 使用寬敞歷史文化空間

    淡古文創工坊:招募創作者免費進駐 使用寬敞歷史文化空間

    淡水古蹟博物館得忌利士洋行後棟搖身變成「淡古文創工坊」,結合淡水文創與歷史文化,拓展藝文發展新面向。即日起招募創客免費進駐,扶植文化創意產業人才,促進不同領域創作者交流,讓創作者在淡水的自然與人文風情中,激盪出不同的創意。

    近日打造完成的淡古文創工坊位於熱鬧的老街後段,地理位置方便,擁有124坪的寬敞空間,有14席工作區、靜態展覽區、展覽準備、懶骨頭交誼區及儲藏區。還提供全新的3D列印機、桌上型鑽床、砂輪機、線鋸機等,讓青年創業者在沒有資金壓力下,可以免費使用一年,作為個人工作區域。

    淡古文創工作坊提供個人工作桌與機具設備(圖片/新北市政府)。
    淡古文創工作坊提供個人工作桌與機具設備(圖片/新北市政府)。

    除此之外,淡水古蹟博物館也將與文化創意相關產業及學術單位合作,安排系列主題講座,一方面可增加交流學習的機會,另一方面透過產官學的互動,尋求將創意產品切入市場的契機。創作者也可展示進駐期間的成果,分享文創開發經驗,推廣社區與校園活動,使得淡古文創工坊成為創意平臺,展現創作者的才能。

    淡古文創工坊前身為得忌利士洋行的「輸入品倉庫」,為進口貨物的存放空間,見證清朝臺灣開港及北臺灣航運發展歷史,中柱式木屋架和拉力桿構成的屋架,支撐屋頂載重,是這棟建築的特色。歷經數個時代變遷與改建,現在作為創客基地,融合歷史與創新,提供青年擁有工作空間。

    擁有127坪寬廣空間的淡古文創工作坊(圖片/新北市政府)。
    擁有127坪寬廣空間的淡古文創工作坊(圖片/新北市政府)。

    即日起至11月17日開放報名進駐淡古文創工坊徵選,青年創作者可發揮所長,在文創領域嶄露頭角,詳細招募訊息請洽中華民國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官網(連結),有興趣的文創工作者,要趕快把握機會報名喔!

    淡古文創工作坊接待櫃檯一景(圖片/新北市政府)。
    淡古文創工作坊接待櫃檯一景(圖片/新北市政府)。

    淡古文創空間聯絡資訊

    • 聯絡人: 黃小姐
    • 聯絡單位: 中華民國臺灣省新北市立淡水古蹟博物館研究典藏組
    • 聯絡電話: 02-26212830轉221
    • 電子信箱: [email protected]
  • 淡水興仁國小歡度百年校慶 傳承百年傳統建築與歷史文化

    淡水興仁國小歡度百年校慶 傳承百年傳統建築與歷史文化

    民國5年3月31日創立的淡水公學校興化店分校,也是如今的興仁國小,在昨日歡慶創校百週年校慶,新北市長朱立倫特地到場獻上祝福,並與歷屆校友一同在百年校慶紀念碑前種下代表臺灣精神的「臺灣百合」,期許校方10年樹木,百年樹人,再創下個世紀。

    興仁國小百年校慶活動包括傳承百年認識社區傳統建築文化路跑活動、校友說故事、夏至淨灘、百年校慶踩街、歷史文物暨陳澄波巡迴畫展、校史室揭幕及生日禮讚等。

    淡水區興仁國小資訊

    • 地址:中華民國251台灣省新北市淡水區興仁路101巷10號。
    • 電話:02 26213783。
    • 網站:興仁國小
  • 2016 淡水環境藝術節|復刻淡水傳奇歷史 打造未來魔幻淡水

    2016 淡水環境藝術節|復刻淡水傳奇歷史 打造未來魔幻淡水

    由新北市政府文化局主辦、淡水區公所承辦的「淡水環境藝術節」今年即將邁入第八屆,自2009年起,成功結合在地藝術家與學校、社區、社團,展現淡水無限的活力與特色,打響淡水藝術節的名號,締造了淡水在地深厚的文化實力。今年淡水環境藝術節持續三週的活動,延續過往以在地參與、藝術創意展現為活動主軸,並邀請國內專業表演團隊共襄盛舉,主題涵蓋「藝踩瘋街、環境劇場、藝穗展演及校園巡演」,從十月一日(六)起至十月十九日(日)在淡水的街頭角落、室內外場域陸續登場!

    「2016新北市淡水環境藝術節」於9月30日上午淡水金色水岸舉行記者會,今年環境藝術節兩大亮點「藝踩瘋街」與「市民環境劇場」在記者會中搶先精彩亮相!

    今年「市民環境劇場」將以《西仔反傳說》重現清法戰爭在淡水的傳奇歷史,延續歷年環境劇演出裴然的成果,結合環境、歷史與傳說,以淡水的自然景致為舞台、歷史戰役為背景,讓淡水居民說淡水的故事,再經由專業表演團隊深入帶領指導,打造一場史詩般的環境劇場!

    而以「飛翔之地─我心中未來的淡水」為主軸的藝踩瘋街,秉持著關切生活環境的理念,集結藝術家與近40個在地社團、社區、學校自發性的參與,共同許一個希望給淡水。透過藝術家與居民間的腦力激盪,用想像力顛覆日常,想像未來城市新風景!記者會現場,這些由服裝造型配件、大偶、傀儡蛻變出的特色人與物,率先引領大家登陸獨具創意的魔幻淡水!

    淡水環境藝術節,是一個由藝術家與居民共同創造的節慶,凝聚超過2000人的創意集合,在居民與藝術家互動的過程中,展現出藝術、環境與生活相互連結之下所產生的無限能量。邀請淡水在地與來自各處的民眾一同參與淡水的年度盛典,身歷其境感染淡水在地風情與獨特魅力,體驗處處有藝術,處處有驚喜的城市意象!

    活動官網:淡水環境藝術節活動

  • 社福活動:淡水紅毛城「愛心滿紅城」推廣計劃正式實施中

    社福活動:淡水紅毛城「愛心滿紅城」推廣計劃正式實施中

    淡水古蹟博物館推出「愛心滿紅城」推廣計劃於紅毛城等古蹟正式實施中,博物館歡迎偏遠學校、銀髮族、身心障礙、政府立案之育幼院或家扶中心等社會福利團體免費到博物館體驗古蹟文化之美。

    「愛心滿紅城」計劃內容包含貼心的專車接駁,並且特別為社會福利團體配置專業導覽講解紅毛城歷史,除了紅毛城導覽以外,民眾更是可以再從小白宮、滬尾礮臺及淡水海關碼頭擇一導覽聽聽有趣的古蹟故事,淡水古蹟博物館最後還準備了紅城小舖的趣味DIY跟民眾互動,內容相當豐富,歡迎有興趣的民眾聯絡報名!

    淡水古蹟博物館表示,為落實古蹟推廣教育,特別辦理「愛心滿紅城」活動,以”關懷”做為文教推廣的核心價值,鼓勵社會大眾參與淡水在地歷史文化活動,以及提升民眾對淡水文化資產的了解。

    自4月份起,淡水古蹟博物館已經受理台北啟明學校及財團法人愛慈基金會的小朋友及家長們前來參觀,為持續提供給各界社會福利單位能輕鬆參訪淡水古蹟,博物館每個月的第一個周六舉辦「愛心滿紅城-藝文推廣教育」活動,歡迎社會福利團體免費至博物館參觀,讓更多民眾能無畏身體的障礙輕鬆藝遊淡水,享受淡水古蹟之美。

    愛心滿紅城-民眾參觀淡水紅毛城公關照
    民眾參觀淡水紅毛城

    相關資訊請洽「淡水古蹟博物館官網」查詢或電話洽詢:(02)26212830分機 288 吳小姐。

  • 記錄淡水:讚滿重建街活動熱鬧完成

    記錄淡水:讚滿重建街活動熱鬧完成

    淡水重建街(Chong-Jian Street)在週日有一場活動:「讚滿重建街」。這是當地住民自發性的活動,訴求只有一個,就是希望淡水官方單位不要胡亂拆遷掉具有歷史文化意義與價值的一個古老城市象徵。

    活動當天親臨重建街現場的人數很多,許多新聞媒體事後粗估的人數約在數百人左右。這樣的人數當然不能跟大城市的大型活動相比,事實上這就只是一場小型的對自我意識進行宣示的場子,所有在現場的人內心都富含有一種對土地與生活的共同意識,觀光客反而少了。

    讚滿重建街活動的時間不長,大約只花了半個小時(本來想先去吃飯,結果硬是被路口的阿姨給推進重建老街)。活動流程以開頭《阮若打開心內的窗》的合唱做序幕、接著中間三位主持人輪流說話,再指揮群眾比讚合影,最後再一次合唱。

    群眾在淡水重建街上開心比讚
    群眾在淡水重建街上開心比讚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只要是舉辦這類「聲明活動」,總免不了指責謾罵或是互踩地盤(例如前一天周六在天龍國就有針對同一個議題,卻持相反意見的兩大團體在相互駁火)。

    其實我覺得只要將各自的訴求進行正確表達就好,重點明明不是別人怎麼想,而是如何將自己的目的完成;又何必搞得「你我是敵人,相看兩礙眼」呢?

    我有一位朋友是標準的基督徒,另一位朋友是同志,他們是交往多年,稱兄道弟的好朋友。卻只是因為基督徒朋友跑去了台北,結果同志朋友便放話永遠不聯絡(離題了)。

    今天的兩張照片,是我在讚滿重建街活動 中拍攝的照片。能從影像中看出大家其實是和平、快樂的,不過這是因為敵人很明確的是個單一組織吧(遠目)。

    這一段的重建街已經有超過 230 年的歷史,保有四處以上的古蹟,也是眺望觀音山與淡水河的好地段。如果只是為了替一旁的廟蓋大條點的遊覽車路線,其實完全沒有必要。

    活動主持帶領群眾在淡水重建街上比讚
    活動主持帶領群眾在淡水重建街上比讚

    有關單位一直以來以當地消防、救護車進出不易,打算進行道路拓寬工程。而淡水在地的文史工作者與民眾,卻是希望保留當地淡水最古老街道的原貌,這便是在淡水讚滿重建街活動的原點。

    實際上當地禁止路邊停車,卻仍常見當地人自己將轎車或小發財駐停當地!?(謎之聲:請大家見一次就檢舉一次,這是為了當地人的身體健康著想。)

    另外,與其到處找理由好進行道路拓寬,為何不去思考充滿更多暗巷細弄的歐洲古都是如何進行救難?

    我認為發展小型化的救難載具才是較為務實的作法,否則不久之後,淡水、九份、金瓜石等等老城鎮都還有得拆。

    問題是,這些土地承載的都是代表歷史文化與在地價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