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八里

  • 淡水園遊會:北海岸的孩童需要你幫忙度過寒冬

    淡水園遊會:北海岸的孩童需要你幫忙度過寒冬

    據 Peopo 公民新聞網一篇名為《全台最冷所在的孩子們,等待溫暖》的文章報導指出,為因應即將到來的寒冷冬天,北台北家扶中心將在 11 月 7 日(六)假淡水漁人碼頭盛大舉辦「寒冬送暖暨香料野餐園遊會」。北台北家扶中心在當天會邀請淡水區、三芝區、石門區、八里區等區域受扶助的家庭共襄盛舉,讓家長跟孩子們能一同欣賞會中表演、逛攤位以及享用美食等活動,另外,北台北家扶中心還統一代購 700 床棉被,提供愛心民眾踴躍認購

    北台北家扶中心張如萱主任表示,希望民眾可以踴躍參加寒冬送暖暨香料野餐園遊會活動,如果大家有能力的話,還可以幫忙認購棉被,待中心統一代購後,會將棉被發放給 700 戶服務的家庭,讓所有小朋友都可以在台灣最冷的北海岸地區度過一個溫暖冬季。

    一床棉被的價格是 1500 元,有意認捐者請逕行洽詢北台北家扶中心,聯絡方式包括:

    • 士林中心聯絡電話為(02)28370576;
    • 淡水服務處聯絡電話為(02)26267476。

    不過小編要特別提醒大家一件事,如果你是報章媒體記者或公民記者(一般民眾),請在參加園遊會並拍攝下活動照片後,先幫小朋友打上馬賽克再發佈到新聞媒體或任何網路平台上。

    (小編前幾天又看到某家賣場的閉館特賣會新聞,新聞用的照片是一位清貧媽媽跟他的小朋友,兩個人正在賣場內挑選新衣服,但是照片上的他們都沒有被打上馬賽克。更糟的是這張照片已經在網路上流傳了好幾年,卻不曾看過有人在意這種隱私權保護問題,許多媒體甚至大辣辣的把他們家的照片一次又一次的刊登出來,這種行為讓小編的感覺很不好。)

    以下是 Peopo 公民新聞網報導重點摘錄(全文聯結):

    冷氣團來襲時,北海岸空曠地區低溫常會下探至10度以下。…對這些居住在北海岸的家庭來說,每年冬天要對抗的就是嚴峻的低溫。根據中央氣象局的統計,新北市平均最低溫是攝氏12.4度…,最需要的是保暖又防風的衣物。然就中心社工了解,服務的家庭在冬天最缺乏的物資即為溫暖又舒適的棉被。

    居住在三芝區的小堯,因為家中蓋的棉被是撿資源回收的奶奶撿到的二手棉被,棉被受潮霉味甚重,因厚度不夠,保暖度有限,所以小堯總是習慣先穿上厚厚的衣服再躲進被窩裡,雖然棉被不夠溫暖,但懂事的小堯為了不讓奶奶苦惱沒多餘的錢買新棉被,因此未曾向奶奶開口反應蓋得不夠暖。為了讓服務的家庭可以有更潔淨、保暖的棉被入睡,在本次「寒冬送暖暨香料野餐園遊會」中,北台北家扶中心發起「愛心棉被認捐」,希冀社會大眾可以認購每床1,500元的棉被,溫暖孩子整個冬天!

  • 淡水小鎮的現在、過去歷史以及未來

    淡水小鎮的現在、過去歷史以及未來

    在臉書上總能發現許多有趣的歷史痕跡。今天發現楊燁先生翻拍的一張照片,那是他的收藏書之一:《淡水是風景的故鄉》(臺灣書店, 1983),書籍作者是李魁賢先生,書本的封面用的是王行恭先生的照片,就是這張照片勾起許多人的回憶與感概。

    在王行恭先生的照片中,我們看到的是30年前的淡水風貌,從角度與影像的壓縮感來推斷,攝影師應該是站在八里挖子尾街(或淡水河上)的位置,朝淡水鎮的中心方向使用望遠鏡頭進行拍攝。

    可以看見整個淡水小鎮的古樸風貌以及野山的茂密綠叢。如果是現在再看的話,別提河岸邊的老舊建物早已改建,就連大屯山山坡上也蓋滿了一棟又一棟的豪華別墅。

    這本書本的出刊的日期是民國72年,看到這個年份便讓我想到這張照片拍攝的同時,婉蓁ㄚ頭正好聒聒墜地誕生於淡水,這正是她出生那時的淡水小鎮的風貌,這可讓我更加喜愛淡水了。

    淡水是風景的故鄉
    淡水是風景的故鄉(翻拍 / 楊燁臉書網址)

    如果光是看到上面照片,上面也沒寫名字的話,許多人可能也就根本認不出這竟然是我們所居住的美麗淡水。

    即便是筆者這種老淡水人,如果把唯一還算熟悉的馬偕教堂給遮起來的,可能也需要認識一段時間才能發現,原來這就是淡水。

    自然的山脈與河川曾經是如此的貼近人心。

    如今呢?我們只能透過欄杆與假人來親近淡水。

    馬偕銅像-登岸
    馬偕登岸處

    那淡水小鎮的未來又會是如何?

    在我們中華民國這個國家,是否有除了建設、建設、建設、建設以及建設之外的選擇呢?

    這是個值得我們一齊坐下來仔細深思的課題。

    Whats the tamsui be on future
    Future?
  • 從淡水欣賞八里的觀音山之美

    從淡水欣賞八里的觀音山之美

    觀音山之於觀音,在於其十八連峰綿延而成的山勢,但對於其勢之向,卻有著眾說紛紜的看法。最早記錄下形似觀音的文獻可追溯至十九世紀,而隨著時光推移,以及現代建築各有高低的興起,更是添加許多人們的主觀意見,煞是有趣。

    而且不僅只是從哪看起,甚至連站在哪邊看都是學問。

    有人主張觀音山要從左邊看起,有人則只看觀音山的中間,至於說要從右邊看起的也大有人在(淡水人:一定是高手才看得出來)。

    有人說站在淡水河右岸看觀音山,是座側臥的觀音;有人說從北投看向觀音山,像極了一座仰天的觀音。

    此外,有人喜歡在大屯山北峰上看觀音山,將城市、天空、淡水河與觀音山的磅礡氣勢一起映入眼簾;有人喜歡在漁人碼頭看觀音山,這樣的山勢顯得峻美;有人喜歡在砲台埔公園看觀音山,大片綠地與森林加上遠景觀音,似乎能遙想早期先民初拓時的驚嘆之情;還有人則是喜歡在新埔工專(今聖約翰科技大學)旁的大下坡看向觀音山;甚至還有不少人喜歡從北海岸的三芝看觀音山。

    我自己偏好觀音山的中央主峰,像是一副慈祥和藹的面孔。尤其當秋季時的日落時分,太陽從偏南方的外海落下時,在豔麗暮色的襯托下,更能顯出其俐落的山形,瞬間變成一幅美麗的自然畫作,而這也是秋季時獨有的風情。

    原文取自:旅行淡水: 教你看懂八里觀音山的觀音法相